叶下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潮汕人为什么这么会用青草因为他们太敏感 [复制链接]

1#

在潮汕的菜市场,人群熙攘,有一个特别的角落,地上堆着很多的青草,不懂的外地人会很奇怪,这些不就是农村天地里的草吗?能拿来干什么呢。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每早必到菜场买菜的潮汕家庭主妇们,归来时可以看到,在装满的菜篮子外,往往还会夹着一捆青草。

循着她们的来路走去,这里除了蔬菜外,还有专卖青草的摊子。外人大半叫不出名字,这些青草其实都是新鲜的草药,多是农民清晨附近山丘田埂里一带采来,再赶到市场卖鲜。

看着主妇们菜篮里的一把把草药,是着实不能把草药当成真正治病的药来看待的,仔细想想,何为药?我们吃的所有食物也可说是药,都是为了补充身休所需各类营养的。缺了某种营养成分人就会得病,于是我们就要吃含有那种营养的东西。

所以从动物、植物等我们吃的都是药。只是我们把经常食用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好吃的植物叫作蔬菜,把那些味道不太好却能治病的叫草药。

这对于所有人类都一样,那为什么偏偏潮汕这个地区,会有如此多的草药,而且家家熟知,我脑子立即呈现的一个词,就是“敏感”,潮汕人是敏感的。

潮汕地处北回归线上,正在亚热带、温带交界线上,无冬长夏,气候炎热;它又同时处于海滨地带,空气潮湿。这热而湿的天气是人类的大敌,不仅对关节经脉产生危害,还容易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和滋生各种传染病。

尤其在山林野莽之间更甚,所以古人称之为瘴气。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为了与疾病作斗争,民间积累了一大堆经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掌握进食的凉、热、泄、补的特性,不断调节饮食中的药用成分。

中药店里的草药都是晒干了的,而潮汕人家庭自己炮制的多是新鲜的青草,种类真的是繁多,对于我一个来自潮汕居住十多年的外地人,虽然买过两三种草药,但几乎是只记得蛇舌草这一种了。

翻阅一些资料,将一些药用摘抄了一些下来,仅供参考。常见的如感冒发烧,有凤尾芼、白花蟛蜞草、山厚合、鼎箴草;咳嗽或喉咙肿痛的,用铺地锦,半畔莲、鼎箴草、白饭草;两眼发红,尿急、尿赤的,要用车茶草、绿豆草、过江龙、山地豆、叶下红、叶下珠;涨肚的,要吃白饭草、厚香草头;痢疾便血的,要用乳仔草、山油麻、乌麻、猪母菜、叶下红、马蓼缴;皮肤瘙痒的,用大乳草、铁马鞭、过江龙;等等。

草药性温,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它们不像中成药和西药那样不易掌握,而且花钱不多,像上火这类的小病刚刚发起的时候都会见效,所以,用新鲜的青草药熬水喝,成了家庭主妇最主要的保健工作。

青草熬水除了自家用之外,大街小巷是有许多凉水店,一杯几块钱,一年四季都有,潮汕人把凉茶当成饮料,内涵和价值是高于饮料的。并且,饮凉茶的习惯,已经扩展到饭馆酒店里了。潮汕人到饭店吃饭,喝的首选肯定不是可口可乐之类的“洋”饮料,不是那种供小孩喝的甜水,而是由那些中药草熬的水。

比如生地水、乌豆水、芦根水、蛇舌草,还有竹蔗水,还听说有羚羊水,听名是有点奇怪的,不知道是拿什么熬得了,不可能是拿羊煮吧。

在肠粉店、鱼头粥店,我都是见过的,如果草药味重的话,可以随意加些糖调下味。这种水随喝随添,大多饭店为招待顾客,免费供应。

讲到这里,喝凉水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保健,这种传统也得到了很好的总结与发扬,而且有了自己的品牌。比较著名的有汕头的“戏布袋”“裤头方”等,名字很有特色,幽默感十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