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到礼拜天或假日,总要帮大人做点儿什么,打猪菜就是其中的一项。那时,田里的庄稼长得未必好,但杂草野菜却狂野得很,暮春初夏时节,长得最多的,要数这铁苋菜了,玉米垅中,棉花地里,常常是参差错落,密密麻麻,只要你愿意,下手就是,完全用不着挖其他野菜时的寻寻觅觅,有的时候,甚至用不着动手薅或者拔,大人们就在前面锄地,或者套上牲口耘地,我们只须跟在后面收拾,不大一会儿,即可盈筐。
在我们的家乡,铁苋菜有一个不雅的名字叫“血汗头”,在我们小时候,血汗头的叶子却是实用的“创可贴”,要是在田野里,不小心哪儿弄破了,流血了,就可摘下血汗头的叶子,用手揉搓,揉得叶子的颜色都变了,再贴在伤口处,就能立即止住,血汗头可以止血消炎,百试不爽。
关于血汗头这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抗日勇士和鬼子在沂河畔激战,战士们被打散了,一个战士的一只脚受了伤,就躲进了果园,夜里,这位战士渡过大沂河,来到对岸他的一位亲戚家里,第二天,他才觉得受伤的脚疼痛异常,由于,脚受了伤,再加上在水中浸泡,这只脚都变紫了,他和亲戚都担心这只脚会废了,没办法,他亲戚乘打猪草的时候,采了许多血汗头,亲戚把血汗头的嫩叶在石臼里捣碎,再敷在战士的伤脚上,没想到,这只脚竟慢慢地消肿了,过了几天,伤口也愈合了,脚面的颜色也变了过来,没过多久竟痊愈了。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铁苋菜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血见愁”。由于血汗头的花是躺在花苞里的,就好像长在叶子里一样,所以在一些地方血汗头还有充满诗意的名字,叫“叶里藏珠”或者“海蚌含珠”。
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看,苋菜为苋科苋属,而铁苋菜则是大戟科铁苋菜属,而二者不光不同属,亦不同科。所以,野苋菜那纯美的味道,以我的切身体验,在铁苋菜这里,是绝然找不到的,铁苋菜,又叫蚌壳草,海蚌含珠、血见愁、粪斗草、铁灯碗、筒筒草、六合草、半边珠等,常生长于农田或庄稼地里,是农民想尽办法都要把它除掉的杂草。
铁苋菜初生之时,叶子也绿,久而久之或因阳光照射原因,渐呈红褐色如铁锈,固称为铁苋,当是这个缘故。铁苋虽然也有苋菜之名,却与真正的苋菜没多大关系,甚至连近亲也算不上。说它像海蚌,是指这叶状的三角状卵形的苞片,合时如蚌壳形;说它含珠,则是指3朵雌花生于苞片内,三个子房如三颗璀璨的珍珠躺在苞片中。也有俗称它为撮斗装珍珠的,和海蚌含珠是一个意思。
铁苋菜作为吃食,除了口感不佳,难以下咽之外,还真挑不出别的毛病,其实它的价值不在于食用,而在于药用,也是民间常用草药,《植物名实图考》中说它为刀创良药。其实它的功效远不止如此,还包括清热、利水、杀虫、止血。通常用于治痢疾、腹泻、咳嗽吐血、便血、子宫出血、疳积、腹胀、皮炎、湿疹、创伤出血等等。
尤其对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皮肤病常见用法:拔新鲜的铁苋菜,洗干净煎汤,喝药汤水,剩下的草和汤药洗患处,但一定要趁热喝、趁热洗。坚持3到5天,休息7天后再治疗一个疗程,听说有些人用这个方法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此外,痔疮出血用之亦效,民间用与猪大肠洗净一起煲汤喝,亦可煮水外洗。
除此之外,铁苋菜更是皮肤病的克星,有临床试验证明,有一位朋友得了一种牛皮癣,身上长了一粒粒红红的颗粒,会脱皮,非常痒,用手指抓就会出血,医院都看不好,最后遇到一位赤脚医生说可用铁苋菜试试,于是,他就半信半凝的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没想到两个疗程之后,他的皮肤病真的给治好了,而且再也没有复发。
铁苋菜,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也广泛,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一些山区农村十分常见,但往往又被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农人就应该知道,其实它是民间常用的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