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代白瓷宋代白瓷与辽代白瓷的特点及鉴定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中国白瓷的发源地是在中原地区,早在北齐时就已基本成熟。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隋唐是北方白瓷生产的髙峰期,黄河以北的大部分省份的瓷窑几乎都在烧制,隋代白瓷已较普遍,河南巩县、河北内邱邢窑都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已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邢台邢州窑、内丘窑、临城窑、定州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南方地区未发现唐代白瓷窑址,据唐李勸《本草》记载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此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邢窑,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一、唐代邢窑白瓷主要分布及特点。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邢台市区团结东路南侧、府前东街清风楼周边,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唐代瓷窑多以所在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年)改隶邢州,在邢台市区原邢州刺史府周边也分散隋唐瓷窑,故名邢窑。

邢窑遗址分布图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一是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白釉带托塔形瓷盖罐,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图1)

图1:白釉带托塔形瓷盖罐,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高59厘米,底径19厘米。年在射兽村征集。此器造型庄重大方,釉色白中微泛灰色,釉面较光滑,有小开片。尺寸大,为邢瓷中少有的大器。

唐邢窑兔形镇纸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图2)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盈”字款白釉罐,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图3)

图3:盈”字款白釉罐,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通高31.5cm,口径7cm,底径9.5cm。带拱圆钮盖,底部阴刻“盈”字款。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可见一斑。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

隋邢窑白瓷灯具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图4)

二是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河北故城县出土的晚唐邢窑白瓷凤首皮囊壶(图5)

邢窑白瓷多像玉璧形底碗一样,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

北朝-隋代遗址分布图

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青灰,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已烧结;白釉器物内壁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

邢窑白釉渣斗,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图6)

图6:白釉渣斗,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高9cm,口径14.5cm,底径5.8cm。胎白细腻。釉面光滑,色白泛黄,堪称精品。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而不浮夸,从某中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谈无为,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

唐邢窑白釉瓷把杯徐州博物馆藏(图7)

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土,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外,均施满釉。

宋代瓷窑遗址分布图

就目前所做的考古工作看,河北内丘邢窑在隋代继续烧制白瓷器,不同的是,从这一时期起,邢窑开始生产细白瓷。这种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精制,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正洁白,极少数微闪黄绿,器形规整,很少有生烧现象。釉质细润,透明度较强。由于胎体白净,釉色显得纯白光亮。

隋代邢窑精细透光白瓷杯。台北故宫藏(图8)

图8:隋代邢窑生产的精细透光白瓷杯。[台北故宫藏]此杯呈深腹式,内外施白釉,釉质肥厚,釉表莹润光洁,饼型足,足墙外撇。全器的胎、釉厚度不足二毫米,其胎结构致密,胎釉接合程度好,是隋代皇帝的专用瓷器。

另外,隋代邢窑还生产一种比通常的细白瓷还要精美的“精细透光白瓷”。釉色光润洁白,胎体略呈乳白色,胎壁极薄,仅厚0.7~1毫米,(顺德府襄泉斋)透影性和瓷化程度等方面都很强,可透视出器内盛放的液体及物品,为邢窑唐代的细白瓷望尘莫及,创造了近乎神话般的奇迹。隋代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命名是在年石家庄国际学术讨论会议上确定的。

隋代邢窑透光白瓷水盂(图9)

隋代邢窑白瓷分为粗细两种,粗者为民用,胎质松软且含杂质成份多,故而施有白色化妆土;细者为官用,[见图例6]胎体轻薄如似玻璃。近年在河南省巩义白河窑址的范围内和新发现的北官庄窑址也发现了这种薄胎的精细透光白瓷,(顺德府襄泉斋)质量与邢窑的精细透光白瓷不分伯仲。这种透影白瓷的精选原料和精工制作的特性表明其必然与统治阶层的某些特别的需求相关。因此尽管其仅在隋代有短时间的生产,但在确立白瓷在瓷器生产中的位置和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无疑有重要意义。

邢窑遗址

精细白瓷成为日后在唐代大放异彩的邢窑白瓷和河南府白瓷的杰出代表。邢窑隋代的细白瓷和透影白瓷均为通过改进胎、釉原料的质量所制成,(顺德府襄泉斋)没有使用化妆土,正式确立了用这种方式制作精细白瓷的方向,也使化妆白瓷和精细白瓷开始向不同功用的方向分化。

五代邢窑莲花盖杯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图10)

既便它们在同一窑中并存,也被用于制作不同用途的器物。事实上,邢窑此后在产品上一直是精细白瓷和加施化妆土的粗白瓷并存,而且粗白瓷的数量还相当多。然而,作为邢窑的代表产品并用于贡御的应是精细白瓷。

二、宋代定窑白瓷主要特点及分布。

宋代瓷器空前发展,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而且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也不复存在。经济繁荣是宋瓷发展的物质基础,宋代的制瓷业分工明确,(顺德府襄泉斋)使其产品更为精细。由于宋时"兴文教,抑武事”,这使宋瓷表现出优雅的文人气质。

定窑遗址分布图

宋代定窑白瓷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北镇、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称"定窑”。曲阳位于河北南部,在邢窑窑场之北,因而定窑对邢窑的工艺有所继承,成为宋代白瓷的精品。邢窑和定窑瓷器,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顺德府襄泉斋)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遗址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顺德府襄泉斋)

金/元定窑型白瓷弦纹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11)高27.9公分口径2.6公分底径9公分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称为酱定。另有高窑温烧制的金黄偏红的釉色的,称之为金定,极为稀少。

北宋定窑白瓷划花纹钵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2)

北宋定窑白瓷莲弁纹盒子高9.8cm口径11.4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3)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北宋定窑白瓷莲花纹钵高8.3cm口径18.7cm东京国立博物馆(图13)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四、邢窑和定窑瓷器的主要区别。

邢窑和定窑在胎质上的区别是:邢窑白瓷分粗、细两种,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而粗白瓷产量大,质地粗糙,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脸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白釉四出抽筋碗,晚唐。中国邢窑博物馆藏。(图8)

图8:白釉四出抽筋碗,晚唐。中国邢窑博物馆藏。高6.1cm,口径16.9cm,底径7.2cm。壁有四条出筋。胎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滑明亮。

白釉花口钵,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图9)

图9:白釉花口钵,唐代。中国邢窑博物馆藏。高8.7cm,口径13.6cm,底径7.8cm。系专用工具压印而成,弧腹圈足,露胎部位旋削痕迹较明显,施白釉,器外施釉不及底。

唐邢窑龙柄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10)

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和邢窑白瓷中的粗瓷相似,入宋以后,定窑水平大大提高,甚至达到了胎比釉白的程度。最后是釉层上的区别,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

五代邢窑“新官”款刻花水盂(正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11)

北宋定窑白瓷莲弁纹壶高9.3cm口径6.5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2)

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宋代定窑白瓷流釉现象在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上已有体现。施釉薄厚不均,有严重的流釉现象,流釉、积釉处颜色较深,施釉不齐,足心多不施釉,(顺德府襄泉斋)少数施釉者也只是略施一点,既不整齐也不均匀,定窑在五代时工艺水平有所提高。但多数白瓷仍白度不够,发青、发黄都很常见。到了北宋时期,定窑瓷多为象牙白,部分为粉白色。

北宋定窑白瓷莲花纹皿直径25.8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3)

北宋定窑白瓷狮子宝珠纹八角香炉高7.7cm口径10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14)

以上是邢窑和定窑在同一时期的区别,至北宋时定窑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还发明了覆烧的工艺,由于邢窑不采用覆烧工艺,产量较低,因此定窑很快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迅速占领了市场。定窑系白瓷其他同类诸窑口还有山西的平定窑,平定窑地距离河北的邢窑、定窑较近,(顺德府襄泉斋)也以烧制白瓷为主,造型、胎釉及装饰技法烧制工艺等有很多共同之处。山西境内另外还有盂县窑、阳城窑、霍州窑、介休窑,其中又以介休窑的烧制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介休窑创烧于北宋初期,历金、元、明、清数代,烧瓷达近千年之久,在北方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介休窑除烧白瓷为主外还兼烧黑釉、褐釉及白釉下褐彩瓷,装饰有印花、刻花、釉下彩绘和镂雕等多种技法。(顺德府襄泉斋)宋金时期,河北省范围内受定窑影响以烧白瓷为主的窑口还有临城窑、井陉窑、龙泉务窑及隆化窑和磁州窑,河南省地区则有当阳裕窑、登封窑等,这些窑口烧制的白瓷,显然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了定窑的影响,包括胎、釉和装饰工艺技法等,都能看到明显的定窑白瓷的风格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纳入一个相似特征的定窑系予以探讨。[2]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高18.8公分底31.0×13.2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5)

其次,邢窑的粗白瓷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水平较接近,二者区别是邢窑工艺比较规范,成型、制胎、修胎较规整,胎和釉的质地较相似,器物各部位施釉均匀。而此时的定窑白瓷白度不一,有的泛青,有的泛黄,有的白中泛灰,加之窑中气氛控制不够稳定,有明显的流釉现象,这些情况是邢窑所没有的。

北宋/金定窑白瓷划花莲花纹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6)高2.1公分口径13.5公分底径9.4公分

再次,从修胎上讲,晚唐、五代邢窑无论粗瓷、细瓷,施坯工艺多娴熟准确,切削干净利索;而定窑瓷器的修坏工艺却不太成熟,旋切不整之处,存在跳刀现象,工艺略显粗糙,这些缺点在邢窑瓷中是没有的。定窑修底的旋切法受邢窑影响,至宋时工艺才发展成熟,能熟练、准确地切削。

五、辽代白瓷的主要分布及特点。

制瓷业是辽代手工业中的重要行业,契丹建国后,境内建立了不少烧制瓷器的窑场,在辽五京区域内,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窑、缸瓦窑、巴林左旗南山窑、上京窑,辽宁省辽阳东京冮官屯窑、山西大同青瓷窑,北京龙泉务窑等地均有窑场设置。

辽代·白釉印花方碟唐山博物馆藏(图17)

图:白釉印花方碟,唐山博物馆藏高3.3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4厘米。年出土于唐山迁安上炉辽墓。花形撇口,斜壁微外弧,平底。器内四壁及底均模印牡丹花纹,内底与壁折角处印一周连珠纹。釉色莹润。

辽代以草原文化为主体,汲取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及西域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精髓,创建了独具魅力的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辽瓷生产颇为发达,质地、色彩和形制都具有特色,鸡腿瓶、鸡冠壶、长颈瓶、皮囊壶等是辽瓷最有代表性的产品。

宋辽-瓷窑遗址分布图

根据白度的不同,古人将定窑白瓷又进一步分为细瓷和粗瓷,定窑尚且如此,更别说辽国境内的北方窑口了,如果不采取点措施,烧出的应该都是粗瓷。

辽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图18)

辽缸瓦窑白釉刻莲瓣纹瓶(图19)

辽人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毕竟人家大辽国也是要面子的国家,实在不行就从河北抓人,专抓懂瓷的技术流,回来一研究,干脆用一层化妆土吧,于是辽瓷才有了细瓷品种。据《辽史》记载,太祖天赞(—年)初年,曾多次攻打燕赵之地的“瓷窑镇”、“瓷窑务”、“瓷窑关”,攻下上述地方后,就把窑工掠回辽地。(顺德府襄泉斋)“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辽瓷受北宋定窑影响最大,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辽太祖至辽世宗时期曾多次对定州进行掠夺,致使大批定窑工匠到了辽地,充实到各个瓷窑中,包括辽阳的冮官屯窑。”,“尤其是在辽太宗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山西、河北一带的瓷窑即归辽国所属,其后,上京、中京、东京等地也设置了窑场,大批定窑工匠成为这些窑场的技术主力,辽瓷的生产由此快速发展起来。其工艺制作也在中原瓷艺的基础上,更为简洁与明快。”

辽代上京窑遗址分布图

辽青瓷窑遗址

缸瓦窑遗址,位于城子乡瓦房村,距市区约50公里,为辽、金、元代在北方草原地区所设的官窑和民窑并存的制瓷场遗址。缸瓦窑遗址是我国北方迄今为止,已知的辽代最大的瓷窑烧造场,通过对文献记载的考证,证明该窑始建于辽代,(顺德府襄泉斋)是辽代建立的官窑烧造场之一。从目前考古资料及调查发掘情况看,该窑址地层堆积的最下层厚20cm-80cm,出土有三彩瓷片、印花素胎瓷器瓷片、鸡冠壶、细白瓷、粗白瓷、单色釉彩瓷瓷片等,当属辽代地层。

赤峰辽代缸瓦窑遗址

继辽之后,金、元时期继续烧造,但主要以民用瓷为主。主要有白釉碗、盘、铁绣花器皿及黑、褐釉瓷。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六、辽窑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主要特点。

河北定窑地处燕山山脉,与辽地隔山相望。历史上因战乱而一度沦为辽代管辖区域,定窑优质瓷器一直是辽王室所青睐的瓷种,因而他们所用的器具除金银制品外,其他生活用具几乎都是在定窯定烧的。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诸如辽代首任宰相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中出土的白瓷全是产自定窑。(顺德府襄泉斋)辽瓷渊源于中原,与邢、定窑的关系甚为宻切,受其影响,在长达多年的统治过程中,辽代瓷器借鉴了中原瓷窑的烧制技术,生产出大批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陶瓷器,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陶瓷文化。因此,辽代瓷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学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北宋/金定窑刻花鱼凫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0)高12.5公分口径24.9公分底径13公分

辽代缸瓦窑烧造的瓷器品种主要有粗白瓷、细白瓷、黑花瓷、黑釉瓷、绿釉瓷、三彩釉陶等,其中以细白瓷和三彩釉瓷最为闻名。在遗址中发现的细白瓷洁白如雪,间以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装饰手法,其中部分产品与南朝北宋定窑同类产品相近,总体上达到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烧造水平。

宋辽版图

一类是常见的圆、琢器,如梅瓶、注壶、注碗、葫芦型瓶、碗、盘等;第二类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鸡头壶、扁壶、盘口长颈瓶等。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缸瓦窑烧制的瓷器保持了浓厚的地域风格,以缸瓦窑为代表的辽瓷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邢窑及后来定窑等多个陶瓷窑口的优秀传统,刻意创新,结合多民族杂居、融合的特点和生活需要,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辽代陶瓷体系,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

辽代瓷器(图21)

就辽缸瓦窑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一是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

辽白釉刻双凤纹盒(图22)

二是辽代缸瓦窑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就施釉方面比较,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三是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顺德府襄泉斋)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四是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

辽白瓷骑龙人形壶大英博物馆藏(图23)

五是在工艺上,因定窑白瓷本身胎色较白,故无须施化妆土,而辽缸瓦窑白瓷中胎质较粗的,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

辽白釉盘口瓶辽宁博物馆藏(图24)

六是定窑白瓷修胎讲究,做工细致,胎上常有"竹丝刷痕”,足墙较薄,棱角分明。而辽白瓷足墙较厚,胎上无"竹丝刷痕”。此外,从款识上看,辽白瓷只有"官”和"新官”两种,字体各异,而定窑款识较丰富。

辽白瓷长颈壶辽宁博物馆藏(图25)

辽白瓷刻花盖罐辽宁博物馆藏(图26)

七是在纹饰上,五代定窑白瓷纹饰少,以素面为主。至北宋时,纹饰有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刀工犀利纯熟,纹饰简洁流畅。辽白瓷中除碗、盘中有划刻花草纹外,多为素面,也有一些仿磁州窑的牡丹双叶等纹饰。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7)高13.5公分口径2.5公分底径7公分

北宋定窑白瓷铺首龙耳方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8)高38.6公分口4.4×8.4公分足12.3公分

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胎质坚硬,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且有不明显的乳浊现象,因釉中含铁和钛的氧化物,故呈象牙白色。无论采用刷釉还是蘸釉技法,施釉都因不均匀,易产生流釉现象(蜡泪痕),但修胎较精细。(顺德府襄泉斋)在胎底的露胎处,常可见到细密的“竹丝刷痕”,“竹丝刷痕”和“蜡泪痕”是定窑产品的显著特征。此外,定窑在器型上,还与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有一定的关联。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9)高13.5公分口径2.5公分底径7公分

辽白釉鸡冠壶辽宁博物馆藏(图30)

辽代五京窑白瓷与定窑白瓷在材质仍有差距,有人做过成分分析记录,辽白瓷胎体成分与邢、定窑类似,但洁白度不及邢窑、定窑,由于含铁的氧化物略高,胎质青灰,致密呈度差不多;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与邢窑、定窑类似,但钛的氧化物含量略高,(顺德府襄泉斋)烧出的瓷器很多都往黄色方向发展。辽代的白瓷自檀渊之盟以后,一直在学习、引用,甚至抢夺宋国的制瓷技术,有些瓷器和邢窑、定窑很接近,但仍有差距,后期干脆学习磁州窑,往剔刻花上发展,但仍不及磁州窑精细。

执笔编撰:顺德府襄泉斋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点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