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滩上的地滑踏 [复制链接]

1#

○洪明强

前段时间,受胃部消化不良的困扰,常去市郊摘些野生桃胶回家,这些野生桃胶经文火慢炖,吃下后确实起到了推动肠胃蠕动的作用。肚子一舒坦,就与妻子再次来到了市郊。上午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湿漉漉的,桃树上的桃胶,与树叶上的水珠,在若隐若现的阳光下,忽闪忽闪的,煞是动人。

摘完桃胶,我和妻子走出了桃林,在河滩上,妻子突然停下了脚步,尖叫道:“地耳,湖州人叫它‘地滑踏’,看看,整个河滩边全是的,30多年没见过了,地滑踏是一种野菜,其味道鲜美无比!”

远远望去,河滩上的草丛中,一片一片的地滑踏,像黛青色的花朵缀满了河滩,一团团、一簇簇,给大地涂上了浓浓的墨绿。俯下身仔细瞧,地滑踏形似木耳,湿漉漉、水灵灵,娇嫩嫩的、肩挨肩挤在一起,又像似一块块碧绿的翡翠,给人以盎然生机之感。

妻子介绍说,地滑踏,在农村里的名字很多,地耳、地踏菜、地衣、地见皮、地软、地钱等,还有人称地滑踏叫“鼻涕肉”,《本草纲目》中称地滑踏为“地踏菰”。每年的梅雨季,地滑踏听到了一个个惊雷声;树叶的沙沙声,毛毛虫轻微的爬行声,鸟儿们的鸣叫声,那一场场缠绵的梅雨,让深埋于地下的地滑踏菌种,迫不及待地从石头的缝隙间,杂草丛中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当地滑踏看到大自然中的水在静静地流淌,树枝在欢快地摇曳,植物在竞相绽放,这自然给地滑踏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它便长势迅猛,一夜之间,挤满石缝,铺满河滩,缀满田野。

地滑踏,是一种菌类植物,类同于苔藓、桑树木耳、野生蘑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美食。在以前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地滑踏是平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野菜。地滑踏喜欢潮湿的地方,当雨水连绵不断,空气湿度越大,地滑踏生长就越旺盛,颜色墨绿鲜嫩,如千百只耳朵凑在了一起,像似在偷听,又像似在窃窃私语。

妻子采摘时,手将形似木耳的地滑踏,从松软的泥土里轻轻往上一提,一股浓烈的泥土味便扑鼻而来。地滑踏很脆很嫩,一不小心就容易被采破。一朵朵地滑踏含着水分,合着少许泥土被放入袋中,不一会儿,里面的水分蒸发上来,整个袋子四周挂满了一滴滴小水珠。

据说,地滑踏生命力极其顽强,无论从南方到北方,无论是水乡平原,还是丘岭山坡,只要空气湿润,养分充足,就能随地生长。它耐旱性很强,遇到干旱年,它能休眠,一遇到水,马上又铺展出生命的葳蕤和顽强,恢复盎然生机。北方干燥,人们喜欢把地滑踏(地耳)晒干贮藏起来。而我们湖州地处江南,空气湿度大,由于地滑踏质地柔软脆嫩,不易保存,民间一般都是现摘现吃。采摘回来的地滑踏在清洗时很费劲,取出杂草,将泥浆与地滑踏分离,没有清水淘洗数遍,是很难将其收拾干净的。

地滑踏浸泡在清水中会慢慢舒展、变大,粗看像墨绿色的水母。地滑踏吃法很多。将地滑踏剁碎后炒鸡蛋,民间称这道菜“黄里透着墨色,鲜里藏鲜”;地滑踏烧汤,清淡润喉,回味悠长;地滑踏与肉丝、小竹笋、青椒,用爆火烹制,滑而肉嫩,其美味能久留于口中;而最受人们喜爱的饮食方法:凉伴!把地滑踏倒入沸水中捞起,待冷却后放入精盐、味精、少许生抽,撒上适量胡椒粉,淋上芝麻油,再放点葱花,这道菜青里泛红,黄里透绿,层次分明,是餐桌上难得一见的野味,让品尝者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那种清淡滑爽、脆嫩鲜美,能唤醒舌尖上的味蕾。北方人以前爱将地耳用来包饺子吃。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滑踏里有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成分,对预防老年痴呆症有明显的疗效,又有清隔、解热、降血压、利肠胃之功效。明代画家、诗人王磐称地滑踏为“地踏菜”,他在《野菜谱》中曾收入了一首民谣:“地踏菜,雨中生,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富有浓浓乡村气息的民谣,短短数句,道出了古时候在饥荒路上,乡亲们携儿带女的,用地滑踏来充饥的真实场面。

在物质富裕的今天,吃腻了鸡鸭鱼肉,暖棚里的蔬菜,一盆夹带着泥土芬芳的野生地滑踏,是自然界恩赐于人类的滋味佳肴,让我们食欲大增。

本文来源:湖州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