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系列教案疫情版秋季篇 [复制链接]

1#

秋季篇目录

立秋:开启秋日之旅

处暑:秋意渐浓

白露:晶莹的露水

秋分:跟着秋风奔跑

寒露:寒露时节知多少

霜降:冬降至,暖相伴

秋季篇

立秋:开启秋日之旅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立秋课程中,教师将带着儿童了解立秋的气候特点和民间习俗,并体验部分习俗。立秋还是收获的节气,教师将以蔬果为媒介,带着儿童走进秋日的蔬果世界。属社会、语言、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立秋的基本地理知识与物候;认识“立秋”的传统民俗活动;

2.技能方面:提升惊喜动作能力;体验节气习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方面:体验立秋习俗,了解立秋传统;提升对蔬果的兴趣,学会珍惜粮食。

1.立秋知识互动(15分钟)

活动过程:

(1)地理知识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的意思,也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小朋友们可以观察一下到了立秋,上海街道上所种植的梧桐树便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在这里呢,立秋的立字是开始的意思,“秋”字由火字和禾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因此立秋不光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开始也象征着庄稼成熟,喜庆丰收。

(2)立秋物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一候凉风至,之所以有这样的气候是因为在立秋之后我国的许多地方就开始刮偏北风了,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势力也在此时逐渐减弱,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可以逐步降低南方各地的气温,因此会说一到立秋凉风就会来了。民间常有的说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就是这个道理。

立秋二候白露降,立秋以后,虽然在秋老虎的作用下,中午和下午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但是早晚却因为刮风的缘故,导致气温降低,由于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夜间的湿气接触到地面后遇冷会凝结成水珠。所以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就会在清晨的时候凝结成白雾,尤其是在空气比较湿润的地区,往往会出现大雾弥漫的现象。

立秋三候寒蝉鸣,寒蝉是蝉的一种,但是比一般的蝉体型要小,最擅长在早秋鸣叫。古时的人们一听到这种蝉的叫声,就知道已经立秋了,真正的秋天也即将到来,天气也要逐步转凉了。

(3)立秋传统

①啃秋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国的南方呢又被称为“立秋啃秋瓜”。秋天到了,天气会渐渐干燥,人体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这种现象在民间一般被称为“秋燥”,所以需要预防与调养。在我国古代,每年的立秋这天,家家户户为了预防秋燥就会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啃秋”的习俗。慢慢地,啃秋在我国农村又演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每年立秋节气,农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从一种秋日习俗升华成为一种丰收的喜悦,庆祝伴随秋季而来的丰收吉庆。

②贴秋膘

相传古时候,在我国北京、河北一带的民间流行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他们将立秋这天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做对比,如果立秋时的体重轻于立夏时,就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③秋忙会

所谓的秋忙会在现代已经并不流行了,但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还是有所保留。所谓的秋忙会呢,就是指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通常会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以及布匹市和杂货市。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且往往会和当地的庙会活动联合起来举办,过会期间还会有各种戏曲演出、马戏、猴戏等表演节目助兴。秋忙会上的商品主要以各类粮食、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各类农畜为主。

2.晒秋大会(30分钟)

立秋有晒秋的传统,“晒秋”就是指在每年的立秋时节,将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进行架晒、挂晒,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卖。晒秋往往流行于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农村或山区中的村民之中。因为这些地区的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平地较少,且气候较为湿润,不易于农产品的长期保存,所以这些地区的人们就会采取这种方式延长食物的存储期。全家老少一起动手晾晒,在劳动的过程中体味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们晒谷物,我们可以来晒晒我们的知识,师生共读绘本,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

3.摸秋游戏(20分钟)

所需材料:蔬果,篮子,布

活动过程:

(1)讲解摸秋习俗

在古代立秋时节,孩子们会到别人家的田地里“摸”些新鲜农作物。在有些地方,大人会让小孩到别人家的田中摘取各种农作物。孩子“摸”来不同的蔬果,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而被“摸”的人家也代表着丰收。

教师提前准备多种农作物,放在小箱子里或者放在篮子里用布盖上,小朋友们来摸一摸并猜一猜这是什么,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农作物,并体验丰收的喜悦。

4.秋日作物大制作(30分钟)

所需材料:粘土

活动过程:

(1)带领儿童一起看蔬果轮廓图,猜对应蔬果;

(2)一起用粘土制作蔬果;

(3)做好后用布盖住,儿童描述其颜色、形状……其他小朋友猜这是什么蔬果。

1.家园共育

给家长梳理一些秋季饮食的注意点,防止暴饮暴食。建议家长买一些蔬果,与孩子一起品尝。

处暑:秋意渐浓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之后,夏季的酷热逐渐消退,秋意渐浓,在这节课中,儿童将学习处暑气候特点,了解处暑传说故事,并体会处暑传统习俗,共同制作荷花灯。同时,教师也将以鸭子为媒介,带领儿童绘制四格漫画。属语言、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处暑的气候特点与物候;认识处暑的传统民俗活动;

2.技能方面:体验处暑传统习俗;学会制作荷花灯;学会画四格漫画;

3.情感方面:增强对处暑文化的认同感。

1.处暑知识介绍(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处暑气候特点+秋日注意事项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气候特点是中午特别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特别是下一场雨后,更觉凉气逼人。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凉爽固然舒服,但要注意避凉,以防生病。

(2)处暑物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3)处暑传说

相传祝融是炎帝的儿子,精卫的长兄,以“光照万方”深得部族内外的爱戴。最初,精卫因贪玩,东海溺亡,炎帝悲伤过度,无心政务,逐渐把部族权力交给了祝融。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后,祝融被封为火神,又称火正,主理夏季,成为炎黄部族最主要的大臣之一。

在黄帝其他大臣的配合赞赏下,祝融威信日渐昌隆。水神共工嫉恨祝融,心中不平“水火都是人们离不了的,为什么人们亲近祝融,而无视我的存在?”于是共工公开向祝融挑战。两人各使神通,杀得天昏地暗,共工战败逃奔,撞倒了擎天柱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尸横遍野。

水神和火神的这一场战争,让大地上的人们一下子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了。黄帝迫于部族长老的压力,含泪下令处死祝融,祝融也深悔自己的鲁莽给天下带来的灾祸,于是请求黄帝留存自己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召领死难的亡灵,以赎罪孽,黄帝应允。

因祝融主理夏暑季节,所以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处暑”。处暑当日,人们到河边燃放“河灯”,恭请祝融魂魄于莲花之上,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2.荷花灯制作(30分钟)

所需材料:彩纸、橡皮筋、白纸、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儿童学习折荷花灯;

(2)儿童在白纸上自由创作,与荷花灯组合成一副画;

(3)进行作品展示。

3.丑小鸭漫画(30分钟)

所需材料: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在处暑时节,人们会互送鸭子,祝愿双方健康无病。教师以丑小鸭的故事为例,带着儿童画四格漫画。儿童可以另想故事,发挥想象力进行绘制。

(1)构想故事,分成四幅图;

(2)画出基本框架;

(3)绘图,完善细节;

(4)进行展示,讲述故事。

白露:晶莹的露水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在这节课中,儿童将学习白露气候特点,体会白露传统习俗。教师也将与儿童一起寻找露水,进行采摘。属健康、社会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白露的气候特点与物候;认识白露的传统民俗活动;

2.技能方面:体验白露传统习俗;

3.情感方面:探索自然;体验采摘乐趣。

1.白露知识介绍(15分钟)

活动过程:

(1)白露气候特点

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民谚“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描述了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2)白露物候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带着儿童认识自然中常见的鸟类。

(3)白露习俗

①饮白露茶

我国一些地区会饮白露茶。在炎热的夏季结束以后,白露时节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用来泡茶特别好。据说,此时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口口醇香。

②吃龙眼

在我国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据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滋补身体的效果。因为龙眼本身就有养血安神、益气补脾、润肤美容等功效,且白露前后的龙眼正当季,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很不错的。

③采集“十样白”

在长江流域的地区中,人们会在此时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用来煨乌骨白毛鸡,也可以是鸭子,他们认为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驱阴气。而所谓的“十样白”,就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例如白木槿、白芨、白莲、白茅根、白术、白山药、百合等,这是为了与“白露”在字面上相应。但实际上这些食物也是能对身体起到很不错的滋补作用。

2.寻找露水(30分钟)

所需材料:吸管、水瓶

活动过程:

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水。露水需在大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散失快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教师为儿童准备小吸管、小瓶子,穿上长袖长裤(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穿户外运动的衣服,更加防水防潮),在早晨到幼儿园的花草丛中收集露水,感受自然的奇妙与探索的乐趣。

3.一起去采摘(30分钟)

活动过程:

白露正式来了,这个季节会有哪些蔬果成熟了呢?前往班级的种植园,找找有什么植物成熟了。一起动手把它摘下来。

秋分:跟着秋风奔跑

秋分和春分的“分”都代表了昼夜等长,平分季节。在秋分课程中,儿童将学习秋分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共同体验秋分粘雀子嘴、放风筝、绘秋牛图、竖蛋等习俗。属社会、语言、手工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秋分的气候特点与物候;认识秋分的传统民俗活动;

2.技能方面:学会包汤圆;提升绘画能力;提升手的控制能力;

3.情感方面:提升受挫能力;提升对秋分活动的兴趣。

1.秋分知识介绍(15分钟)

活动过程:

(1)秋分气候特点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候平均气温”划分的秋季。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说的就是秋分之后气温开始不断降低了。气温降低,小朋友们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哦。

(2)处暑物候

秋分节气的物候分为三种: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夏天下雨打雷较多,冬天很少打雷了。

“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秋分到了,也就意味着冬天不远了,因此很多动物都要开始准备入冬的事宜,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也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秋分节气,空气中也会缺乏水气,小朋友们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凉燥”的症候。

2.包汤圆(30分钟)

所需材料:汤圆馅料、糯米粉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2)教师示范,儿童实践

教师带着儿童包汤圆。包汤圆时可以少放一点馅料,如果难度高的话,也可以直接搓成小圆子,体验包汤圆的乐趣。

3.风筝制作(30分钟)

所需材料:风筝材料包

活动过程:

(1)进行分组,3-5人共同完成一个风筝;

(2)教师进行示范,儿童组装;

(3)到室外放风筝,看看能不能飞得起来。

4.绘制秋牛图(20分钟)

所需材料:白字、彩笔

活动过程:

秋分时节,民间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秋牛图体现的是送图者与收图者彼此之间的祝愿,“送秋牛”、“说秋”都表达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5.竖蛋比赛(15分钟)

所需材料:每人带一个鸡蛋

活动过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竖蛋”的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提醒儿童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竖起来,锻炼儿童的抗挫能力。

寒露:寒露时节知多少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简要介绍寒露相关的地理知识和物候特点,通过带领儿童体验制作叶片书签和创作芝麻画等代表活动,帮助儿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属科学、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帮助儿童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知识和物候特点;

2.技能方面:通过制作叶片书签和创作芝麻画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3.情感方面:通过亲身体验寒露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寒露知识大讲堂(15分钟)

活动过程:

(1)寒露地理知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10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时,寒露就到来了。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因而称为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随着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大,地面上的露水也快要凝结成冰。如果这个时候选择出门,可以仔细观察看看地面上露水的变化哦!寒露节气北方与南方的气候特点差异较大。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而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2)寒露气候知识

中国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大概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中国古人对大雁寄托了许多情思。“鸿雁来宾”,意思是说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寒露时节,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草木皆在阳气渐盛的时候发芽抽枝、结蕾开花,独独只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因为这样的特性,菊花被赋予了很多独特的内涵,比如,它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菊花历经风霜,成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问答:如大雁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情思?菊花有什么独特的内涵?

2.赏红叶(25分钟)

所需材料:树叶、小锅、洗衣粉,几个杯子、牙刷、装饰物(可有可无)

活动过程:

(1)讲解:“上香山,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这个季节。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对于不能身临其境的上海小朋友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搜索一些视频或图片观看(展示有关红叶的图片或视频)。

(2)演示:展示“叶片书签”的成品(最好有实物);然后播放视频,让孩子初步了解如何制作;接下来详细教授如何制作,可以在微课中截图一步一步讲解。

(3)儿童实践

3.芝麻画(30分钟)

所需材料:彩纸、芝麻、固体胶

活动过程:

(1)讲解:寒露有“吃芝麻”的民俗。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2)演示:展示成品,示范如何制作芝麻画,在纸上撒芝麻,播放微课。

(3)手工制作:小朋友们自行独立制作,老师在一旁指导或帮助。

(4)分享展示作品:愿意分享的小朋友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讲一下自己制作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

1.家园共育

(1)叶片书签制作

(2)花糕制作

准备材料:糯米粉克、梗米粉克、糖粉50克、豆沙适量、大枣适量、南瓜子少许、杏仁片少许

具体步骤:

①将糯米粉、梗米粉、糖粉搅拌均匀,缓缓加水,边加边搅拌成半干半湿的状态;

②将混合好的米粉搓散,放入筛网过筛,并借助刮刀一边按压一边筛;筛米粉的时候,一手持筛摇晃,一手按压米粉,这样能筛得又快又匀;

③准备好模具,并在底部铺好油纸;

④在模具中铺上一层筛好的米粉,并轻轻刮平;

⑤蒸锅水开后,上笼蒸5分钟;

⑥5分钟后取出,铺上豆沙,再铺上一层筛好的米粉并刮平,大枣去核铺在表面,继续回笼蒸18分钟;

⑦出锅后,表面撒炒熟的南瓜籽和杏仁片,即可享用。

霜降:冬降至,暖相伴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本课程中儿童既能学习到有关于“霜”的科学小知识,又能亲身动手操作,制作独属于自己的美丽霜花,在锻炼儿童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同时,还能通过生动有趣的节气小舞蹈强身健体,培养儿童身体的协调感。属健康、科学、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增加儿童对于“霜”、“露”与“霜降”的科学认知;帮助儿童了解霜降节气的典型物候现象;借助课程延伸中家园共育的活动使儿童认识霜降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

2.技能方面:通过撕霜花帮助儿童发展精细动作;通过跳“霜降”节气舞锻炼儿童身体的大肌肉、培养协调性;

3.情感方面:通过学习上海霜降农谚让儿童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认识“霜”(10分钟)

活动过程:

(1)展示“霜”和“露”的照片

如:

(2)解释“霜”和“露”的产生过程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0)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3)分清“霜”、“霜冻”和“霜降”

“霜”与“霜冻”、“霜降”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

2.撕霜花(22分钟)

所需材料:不同大小的彩纸,胶水

活动过程:

(1)欣赏“霜花”的照片

如:

(2)演示:展示成品,示范如何撕霜花,播放微课。

(3)手工制作:小朋友们自行独立制作,老师在一旁指导或帮助。

3.农谚猜猜猜(15分钟)

活动过程:

(1)霜降三候

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乃祭兽”,意思是在此节气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捕获到的食物就堆在一起,看起来像是祭兽。因为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冬天豺很难捕获到野兽了。“草木黄落”,秋天过去,树叶都枯黄掉落,天气渐渐寒冷,也意味着冬天马上就要来到。“蜇虫咸俯”,在霜降末,小动物都开始冬眠了,他们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所有的蛰虫也都趴到洞里去了。

(2)学习上海农谚

“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这句农谚是说十月里寒露接着霜降,此刻南方处于“三秋”大忙季节,忙着秋收、秋种和冬活。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不仅要收割单季杂交稻、晚稻,还要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一夜知霜降,一雨感深秋。”霜降过后,秋也即将画上句号了。

4.“霜降”小舞(2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习“霜降”节气舞(可配合背景音乐的歌词进行教学)

1.家园共育

(1)与家人朋友一同赏菊

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2)登高远眺

秋季的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小朋友不妨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