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玲出诊的医院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334437.html北方的春天向来耐得住性子。苍茫的草原积雪尚未融化,一切似乎依旧沉寂在漫长的冬日里。
4月20日,萨日娜在朋友圈晒出了她们家忙碌了一个多月的劳动成果——多只小羊羔,白白的、软软的小羊羔正睁着好奇的圆眼睛,四下探望,咩咩哼叫,为早春的草原平添几许生机。
4月22日,当萨日娜还沉浸在对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中时,不幸却倏然而至——突发脑溢血,医院抢救。
她的乐观和坚韧,也没能挽留住自己的生命。
4月26日,年仅43岁的萨日娜,与世长辞。
消息传来,都兰嘎查一片悲戚。
4月27日,是萨日娜出殡的日子。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东转盘被挤得水泄不通,都兰嘎查的牧民们早早守在道路两边。户,一户不落。女人们目送着灵车离去,男人们一路相随。
萨日娜,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都兰嘎查党支部书记,在全嘎查多人的泪水里,她回到了都兰,回到了她热爱的、不舍的家乡,再不会离去……
“她是累死的啊。”“那么好的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呢?”采访中,几乎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每个人都强忍着止不住涌出的泪水。
战疫·使命
“我至今不愿相信萨书记已经离开我们了。”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都兰嘎查牧民哈斯其其格抹着眼泪哽咽着说,“她明明3月份还在为我公公的病跑前跑后开证明呢。”
3月,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时刻。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之下,每一个村社、每一个网格,都是一个微型战场。
战疫,对每一名基层党员来说,不仅仅是行动命令,而且是必须完成的使命任务。
“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待在自己家里,家里缺啥都给我说,我给大家从旗里带过来。”2月3日,正月初十,萨日娜开始了她的战疫征程。
往年春节,萨日娜会穿着艳丽的蒙古袍,骑上马,任风扬起帽子上的飘带,英姿飒爽地去给嘎查的牧户们拜年。而今年,在这个草原最冷的季节,她守在了通往嘎查的路口上。
大米、牛奶、面粉、矿泉水、花生油、蔬菜、汽油、煤炭、草料、兽药……萨日娜的车厢总是塞得满满的。
“萨姐跟不会累似的,那些个汽油桶,一桶五十斤,我一个大男人连续搬上几桶都吃力。”都兰嘎查长苏德格日勒说。
从2月3日到3月10日,测温、登记、摸排,消杀、跑腿、买菜……连续一个多月的值班值守,为牧民运输生活补给,萨日娜没有喊过苦叫过累。她就像一匹拥有超强耐力的蒙古马,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萨日娜不认为自己是战士,“我是党员,就应该听党的话,跟党走,尽心尽力为大伙儿着想,帮大家伙儿办事。”
在他人看来,她做的很多都是一些琐碎事儿。但这些琐碎事儿,也许就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命运。比如,哈斯其其格的公公要去锡林浩特市化疗,一路上要经过4个卡点。
“你们现在可以从家出来了。”
“我到了进咱旗里的卡点了,在这里等你们,出行证明已经开好了。”
“你们从这里走就出了东乌了,到了锡市卡点把证明拿给人家看,再给我打电话。”
什么时候出发、走哪条路,开具出行证明、联系各卡点,萨日娜送了一程又一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萨日娜像个大管家,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事事操心。
确权·公心
“有事就找萨书记”,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都兰嘎查牧民们的脑海里。
“萨书记,苏雅拉巴特尔家草场上的那口井以前在我们家草场的,那是我爸妈打的井。”年,在外生活多年回到嘎查的斯琴巴特尔找到了萨日娜。
那口井以前在斯琴巴特尔父母草场上,年,嘎查再次调整草场归属时划归了苏雅拉巴特尔。如今返乡生活的斯琴巴特尔,草场上没有机井,他也无力再新打一口,他希望两家可以共用。
这是都兰嘎查在进行新一轮草原确权工作时的一个插曲。
都兰嘎查是全区草原确权工作的试点。试点,意味着无经验可循,要“摸着石头过河”。
“必须要做好草原确权工作,这可是关系着嘎查牧民生产生活的大事!”
萨日娜先是收集整理落实草原“双权一制”时的权属证书、承包合同、台账、登记簿、方位图等资料,仔细理清草原承包变迁情况,并对嘎查每户牧民进行身份确认。
“有个叫卢秀英的,嘎查以前的资料上有这个人的名字,可在全嘎查就找不到这个人,萨书记当时问遍了嘎查的老人,都说不认识,萨书记又去派出所、公安局找,翻资料、查户籍,终于找到这个人,原来她嫁进嘎查后又离了婚,走了快30年了。”都兰嘎查包联干部阿荣说。
寥寥数语,却可以大致了解这项工作所需耗费的心力。
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谭秀芝的诉讼也是如此。
谭秀芝的名字不在年嘎查分草场的登记簿上,嘎查的人都不支持这次给她分草场。萨日娜和苏德格日勒商议后,决定走法律程序。
萨日娜说:“谭秀芝是汉族牧民,我们必须把她的事解决好,这事关我们嘎查的民族团结。就算走法律程序,我们也要尽责,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用情感解决,毕竟我们在一个嘎查生活了这么多年,乡里乡亲的,不能亏待老百姓。”
“以前骑马或者骑摩托量的地肯定有误差,我们定个规矩,每人应得亩草场,误差在亩以内的,就别找了。”嘎查大会上,萨日娜与大家商量办法。
“嘎查有将近20万亩乌拉盖河河床地,不能放牧、补贴也不多,我们就在全嘎查的牧民大会上以抓阄的方式,公平地分给牧民。这样,如果将来国家建设征用这片草场时,牧民也能直接获益,避免纠纷。”
本着一颗公心,让牧户们参与嘎查决策,尊重牧民意愿,把政策、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萨日娜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在一个嘎查生活了这么多年,和谐相处才是发展的前提,不要计较那点利益互相争斗。”
但凡事关嘎查牧民切身利益的事,在萨日娜眼里都是大事。
萨日娜承诺斯琴巴特尔,马上给他解决机井的事。“没多久就给我们新打了一口机井,说是项目上的,用了一万五千元,跟我们一分钱都没要。”斯琴巴特尔说。
“萨书记为了嘎查牧民的利益,什么难事儿都不怕做!”苏德格日勒说,“在年草场确权的时候,我们嘎查的5万多亩草场被划分到别的嘎查了,萨书记我俩去那个嘎查跑了多少趟,摆事实,讲政策,最终把那5万多亩草场划了回来,分给嘎查牧民了。”
从年开始,到年“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都兰嘎查的草原确权工作持续了两年。调查研究、入户核实、四至确认、公示审核、签订合同、建档登记,萨日娜将一项项工作做严,做细,做实。
“我们嘎查的确权试点工作完成后,全旗的草场确权工作很顺利就完成了,有的嘎查按我们的模式进行确权,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苏德格日勒说。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但凡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是通过试点总结而推广开的。在萨日娜的带领下,都兰嘎查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对全区草原确权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奋斗·美丽
都兰嘎查的党员中心户是个蒙古包,桌子、凳子被摆成圆形,圆圆的穹顶上挂一面党旗,摆放的展示柜像一个小型博物馆,记录着嘎查的岁月。门口的嘎查名人展板,则是令每一个都兰人引以为傲的“都兰足迹”。
“在这里开会议事,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庄重感和自豪感。”嘎查副书记乌日图那斯图说。
中心户里的一切都能看到萨日娜的影子,特别是作为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目标。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出现了三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目标。
“美丽”,是萨日娜奋斗的动力,更是前行的指引。因为,在萨日娜看来,美就是生机勃勃的草原,就是绣满霞光的蒙古袍,就是醇香的奶茶、悠扬的长调、整洁的屋舍,就是友爱和睦的邻里,还有充实而饱满的心灵……
在党员中心户蒙古包的书架上,有个文件夹,里面是都兰嘎查各种活动的照片。萨日娜曾说:“我不太会说,也写不好,就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瞬间。”
有嘎查“卫生评比流动红旗”颁发的场景,把草场和家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的牧民,扬起略带羞涩、骄傲的脸庞;
有嘎查“草原足球赛”的画面,天然的“草坪”,草太高,足球滚不远,“艰难”的足球赛引来牧民观众阵阵笑声;
有“知青到草原插队50周年纪念”那达幕的瞬间,北京知青回到曾经插队下乡的草原,迎接他们的是圣洁的哈达、真诚的祝福、暖心的话语和醇香的美酒……
还有,家庭文艺比赛、沙嘎比赛、幸运答题……
草原是辽阔的,也是寂寞的。相对封闭的环境,让人们更加渴求丰富多样、可口对路的精神文化生活。
“她组织的活动特别注重创新,牧民都愿意参加。”乌里雅斯太镇镇长助理娜仁图雅说,“在她的带动下,都兰嘎查的草原上一个白色垃圾都找不到,那达慕上全嘎查牧民几乎都不喝酒了。”
生活环境好了,牧民们的精神生活富足了,腰包也得鼓起来。
萨日娜琢磨着带领牧民致富的新路子。年4月,作为旗人大代表的萨日娜,向东乌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推进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嘎查经济的议案。年1月,东乌旗人民政府给予答复,请萨日娜抓紧编制项目建议书报给镇政府。2月,萨日娜向乌里雅斯太镇政府递交了嘎查建设奶制品精深加工小作坊的项目建议书,镇政府调研后,否决了这一方案。萨日娜召开嘎查两委会议,重新谋划产业方向,确定了“减羊增牛”、引进良种牛、建设肉牛养殖基地项目并再度递交项目建议书。3月,都兰嘎查获批“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万元。
年6月,萨日娜去世2个月后,都兰嘎查肉牛养殖基地棚圈开始施工。
“萨日娜有一副好嗓子,是旗里的长调协会会员,牧民们都喜欢听她唱歌。每逢嘎查有老人过寿,萨日娜总是早早过去帮忙,在寿宴上唱支长调活跃气氛。”哈斯其其格说。
“萨日娜自己制作的乌珠穆沁服饰非常漂亮,她总爱穿一身蒙古袍,胸前总不忘佩戴党徽。”都兰嘎查妇联原主任萨木邓老人说。
“姑姑对牧活很拿手,放羊、接羔、剪羊毛、给牛羊驱虫……”萨日娜的侄女敖登格日勒说。
“最佩服萨书记像个超人,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永远闲不下来。她的生活也很不容易,可她每天都满满的正能量,从不抱怨、不言苦。”阿荣说。
萨日娜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丈夫常年在牧场照料牲畜,家庭的重担全压在萨日娜一人身上。
婆婆瘫痪十年。十年间,萨日娜给婆婆洗头洗澡、换洗衣服、拆洗被褥、处理大小便……婆婆身上从没长过褥疮,也没有任何异味。萨日娜甚至还学会了给婆婆换导尿管、注射胰岛素。
阿荣曾问过萨日娜:“你是怎么忍过来的啊?”
“日子就得一天一天地过,你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萨日娜一直笑着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让家人、让嘎查的父老乡亲,过得幸福,活得美丽!
从牧民们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萨日娜,个子不高,瘦瘦的,笑笑的,穿着漂亮的蒙古袍,陀螺一样奔走在草原上,胸口处的党徽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海粼李倩毕力格图)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