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辛酉举人,辛未进士,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敕封文林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诰授直奉大夫、太原府知府、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巡抚、左都御使、直隶总督、隶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清”。刘墉就是民间传说的刘罗锅,关于刘墉墓的传说很多,很多地方都传说有刘墉墓,但大都是谣传,据东武刘氏族谱记载:刘墉死后葬在白家庄北茔。刘墉墓位于现高密市方市乡(现柴沟镇)白家庄后。
刘墉墓,葬有刘墉及其结发妻子单氏的尸骸,墓室高约1.8米,为清砖垒砌,刘墉在东,妻子在西。墓顶为二合土夯实而成,坚固无比,当地百姓称这一种坟顶为金顶子。
刘墉墓在年被挖掘破坏,因为是村民破坏性挖掘所以很多文物遭受破坏,值钱的被卖给青岛的珠宝店,一些珠宝店没看上或被毁坏的据传后来运往北京,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批墓中挖出遗物也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刘墉墓是原方市乡党委书记范锡宝(后任高密市文化局局长)在原墓附近重立,墓碑是刘氏后人所立。
关于当年村民挖掘刘墉墓的过程众说纷纭,有些自媒体更是编造考古专家对刘墉墓秘密发掘或保护性发掘……这些都是不对的。刘氏家族成员解放后大多成分定为地主和富农,解放后受到严格的阶级管制和歧视,当年挖坟掘墓先挖掘地主资本家和历史上一些大官的墓。刘墉墓及其他一些重要刘氏家族成员墓都附合上属条件,一是当地大地主的祖先,二是历史上都当过大官,墓中可能存有巨额陪葬品,所以在那个特殊年代众多刘氏家族墓葬成为挖掘破坏的首要目标。当地刘氏家族成员大多受到管制打压,对村民挖掘破坏众多刘氏祖坟也不敢有反对意见,更不敢前往挖掘现场,所以对当年挖掘破坏刘氏家族墓葬情况了解不多。下面就根据亲历此次挖掘的薛加顺老口述,张其凤教授整理的当年挖掘口述记录,还原当时的挖掘情况。
年注沟区开三千人会,布置清墓,理由是可扩大耕地面积。傍晚,每社便派出一位副社长从会上返回乡里贯彻此事。方市社副社长薛成烈回来布置此事。薛成烈说:“事很急,哪里不下手也不行!”当晚在白家庄找了七、八个民兵,先去清刘墉墓。主意是谁出的,在上级调查时,谁也没有查明白。但多数人认为是薛成烈的主意。当时挖刘墉墓的想法是因为刘墉做过阁老,考虑到他墓中金银财宝也许能多,再就是听到有关刘墉的传说太多,大家对刘墉墓都感兴趣,刘墉墓当夜即被挖通,接近天亮,墓室之门便被携开。当时我在乡里干财务,开会布置时我在场。刘墉墓被挖开的一大早我就到了现场,因为需要我参与保管文物。
墓内物品:
一、棺材:柏木做成,已溃烂,倒向两边。
二、尸骨:刘墉脑壳很大,二十五公分见圆,眼窝内可放下大鸡蛋。小腿骨很长,半米长还多。在场民兵估计刘墉身高在1.95米到2米之间(因为刘墉身高与常人比过于悬殊,笔者对此略有怀疑。就问薛如以统勋尸骸推测,统勋身高应是多少?薛答1米7左右。由此可知薛并未夸张。笔者注)墓内灯芯草、木碳灰很多。
三、印章:墓内印章一个,2公分见方,四周刻字。
四、铭族:由缎子做成的铭族一个,已烂成糠。(记载人的生平事迹和墓中陪葬用品)
五、顶子:顶子一个。
六、笏板:上朝用的笏板一个,宽5公分,高2尺左右。
七、玉佛:小玉佛一个,高15公分。
八、朝珠:朝珠一串,磁质,五色,直径一公分左右。穿珠之绳当时未烂。两人对拉,不能断,据说用土茧丝做成,万年不烂。
九、衣服:衣服已烂
当时,笔者专门问薛,墓内有无毛笔陪葬品?老人十分恳定的说:“没有”。
开始猜想刘墉墓内可能会有许多宝物,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从墓葬看刘墉确为清官。
掘墓后,青岛古宝店来了两人,第一次我未在家,柜子打不开(两把钥匙,每人一把)。第二次,我在,书记、社长亲手打开柜子。来人说刘统勋的顶子(刘统勋墓在白家庄村前,刘墉墓被挖不久也被挖开,墓葬品更少)我们不看,只看刘墉的顶子。他们在刘墉的顶子上找了半天,找到一粒绿豆粒大小的珠子,说:“我们就是冲着这颗珠子来的”。然十分仔细端详后,却十分遗憾的说:“废了!可惜!”后来,连同其他出土文物一起卖给青岛古宝店。玉佛卖了35元,笏板卖了80元。珠子如果不坏,当时能值元,后来区里一位领导领着中央、省、县三级下来的人,带着县志、族谱找到社里,调查刘墉墓被挖情况,当时未卖的文物都被小车运到区里,后来又据说送到了北京。(薛加顺口授,张其凤整理)
刘协祥(方市乡副乡长)、李世坤(注沟镇供电所所长)、王书记(方市村党支部书记)、夏院长(医院)等人在场。
通过上面张其凤教授整理的薛加顺老人口述当年挖掘情况来看,此次挖掘刘墉墓和其他刘氏家族墓葬的形动并未有专业考古人员参入,此次挖掘墓葬和那个特殊年代的农村清坟并无区别。此次挖掘刘墉及其家族墓的目的,老人回忆说是清坟可以扩大耕地,但这是次要的,主要目的就是刘墉及其家族在清朝出过众多官员,而且很多都是大官,所以村民们都猜想这些墓中有巨额财宝,挖掘出来可以大赚一笔。老人的口述中也可印证这一点,当打开墓门后并未发现太多值钱东西,村民们感到很失望。最后是怎么处理挖掘出来的墓中遗物,卖给青岛珠宝店,更是印证了此次挖掘刘墉及其家族墓葬的真正目的,就是挖掘墓中物品卖钱。当年村民们的挖掘坟墓行为和现今的盗墓没有太多区别,都是为了钱。
由于村民们不懂的考古知识,所以当年的挖掘属于破坏性挖掘,墓中很多物品都被坏,犹其刘墉顶子上那颗价值连城的珠子。顶子即清代官员头上所带官帽,刘墉的官帽可不是普通官帽,是刘墉死后,嘉庆皇帝谕赠的祭品。据清人王培荀所著《乡园忆旧录》中记载刘墉谕赐祭葬用品时情景如下:赐物便蕃,将抵门里,每物一人,捧盘悬谕,赐牌夹道而驰,内有红顶结绒冠。村民从刘墉墓内获取的顶子即嘉庆皇帝谕赐的“红顶结绒冠”。这也是为什么青岛珠宝店的人不看刘统勋顶子,而只关心刘墉顶子的原因,刘统勋顶子为普通官员所戴顶子,刘墉顶子是皇帝谕赐的陪葬品,可惜村民挖掘时不懂得保护,导致顶子上的珠子被废。
刘统勋墓及其一些刘氏家族官员的墓葬均在此次清坟运动中遭到破坏,墓中陪葬品同样少的可怜,可见整个刘氏家族的清廉门风跟历史传说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看刘墉墓所在地乡镇行政沿变,年以前刘墉墓所在地白家庄属于高密市方市乡,年撤消方市乡并入注沟镇,年注沟镇又并入柴沟镇。所以现在刘墉墓位于高密市柴沟镇白家庄北,现在看到的坟冢为在原墓附近重修的,碑为刘氏后人所立。
通过年的清墓挖掘刘墉及其他刘氏家族墓葬所获物品,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影响清朝的世家大族清廉门风。
由于处在特殊年代和当地干部及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了刘统勋墓、刘墉墓等刘氏家族墓葬被破坏,为能及时受到保护,墓中重要文物均被村民卖给古宝店,剩余没卖的文物最后也不知所踪。刘统勋、刘墉等人的尸骸遗骨在那个特殊年代更是被随意扔弃无人关心,非常遗憾可惜刘统勋、刘墉这样的清官的尸骸没有得到保护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