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安徽芜湖市/汪居安
胆石症为病症名,即胆道系统(胆囊及胆管)发生了结石。按照部位主要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成分又可分为胆色素、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另外,大家生活上常听到的“泥沙状结石”是根据结石表面和排布来区分胆结石的一种方法,同样分类下还有放射状结石、岩层状结石、沙层状结石等。在中医学中,胆石症属于“胁痛”“*疸”“胃脘痛”“腹痛”等范畴。我们都知道胆石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近20年来,随着我国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症的发病率与发现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此,笔者撰写了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入手教您防治胆石症。
※哪些人易患胆囊结石
1.年龄大青少年患胆囊结石的很少,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2.女性同男性相比,女性更易患结石,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两倍。多次妊娠、长期避孕和绝经后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患结石的也较多。
3.肥胖肥胖者容易患结石,因其饮食常常摄入过多的胆固醇,从而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发生。
4.饮食常常食用肥甘油腻的食物和糖类摄入过多的人,也容易产生结石。
5.某些疾病比如胃肠道炎症和胃肠道手术后患者,他们不能很好地吸收肠内的胆汁酸(胆汁消化后产物),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从而使胆道内胆固醇浓度相对增高造成胆固醇结石。
因此,有上述“危险”的人应当注意胆石症的发生。如果经常在饭后感到上腹部饱胀甚至胀痛不适,或者发现胃口变差、厌油腻的现象,医院检查是否患有结石。
※其他诱发因素
除了上述所说,根据相关研究,还有一些因素容易诱发胆石症:
1.胆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肝吸虫病等。
2.女性雌激素升高者。
3.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4.患糖尿病、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硬化及某些溶血性疾病患者。
5.长期服用降脂药者。
6.长期精神紧张、抑郁者。
7.其他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大量吸烟、饮酒,低蛋白摄入,不按时进餐,维生素A缺乏等。
8.其他胃肠道相关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小肠远端切除等。
※如何预防胆石症
1.有规律的饮食是预防胆石症重要的方法。
2.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大量、长期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尽量不抽烟、少饮酒。适量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玉米、芹菜等。多吃水果、绿色蔬菜、豆制品也是预防结石发生的好方法。其他相关的食疗笔者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3.积极治疗笔者上述提到的容易引起胆石症的相关疾病,不要讳疾忌医。
食疗一直备受古今医家推崇,早在《*帝内经》中就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的记载,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提出了“知犯所逆,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都说明了食疗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这里为各位读者介绍一些饮食方,有则疗之,无则防之。
茶饮
①绿茶。绿茶2克,晒干后研细粉,沸开水冲泡,趁热连茶粉一起饮下。每日晨起空腹和睡前各饮1次,其他时间随时可服,初服时每次2茶匙,每日服6次。约2年后,改为每次1茶匙,每日4次。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
②金钱草茶。绿茶3克,金钱草15克。将绿茶、金钱草放入茶杯中,加入沸水冲泡,加盖,焖5分钟即成。每日饮服,可反复冲泡至淡而无味为止。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
③金银花茶。金银花适量,煎茶饮。消炎利胆。
米粥
①鸡内金粥。鸡内金5克,白糖适量,大米克。将鸡内金用文火炒至*褐色,研为细粉;另将大米淘洗干净入锅,加水毫升和白糖适量,煮至汤稠时放入鸡内金粉,再稍煮即成。每日早、晚温热服用。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石的功效。适用于胆管结石及饮食停滞、消化不良等症。
②山药薏苡仁猪胰粥。鲜山药60克,薏苡仁克,鲜猪胰1个。将山药洗净,去皮后切成丁;猪胰洗净切碎,薏苡仁洗净,与山药丁、猪胰丁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用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煮至粥成。温热食用。具有清胆利湿、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
汤羹与菜肴
可选用葵菜汤、茅根猪肉羹、鲤鱼赤豆陈皮汤、猪肝珍珠草汤、凉拌卷心菜、玉米炖蚌肉、陈皮牛肉、山药炖甲鱼、清蒸鲫鱼、核桃肉炒鸡米花、*花菜炖泥鳅等。
运动、睡眠与排石操
适量运动可促进结石的排出,如慢跑、散步等。
胆囊结石患者适宜向右侧卧。这样,胆囊底部在下,颈部在上,结石不大容易滑出而嵌入胆囊管引发胆绞痛。
笔者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发现了一种排石操,证实效果较好,也一并摘录分享给读者:
①两脚八字站立,举起双手,成弓箭步向前向后旋转。
②双手抱膝,向前后屈身。
③胸膝卧位,持续5~10分钟。
④屈髋向前。
胆石症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日常注重保养,合理饮食锻炼,不要讳疾忌医,便可很大程度上避免结石的发生。最后,祝愿各位读者远离各种疾病,阖家幸福,平安喜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汪居安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jt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