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五月粽香,端午安康
01
端午节放假通知
二
8
三
9
四
10
五
11
六
12
日
13
一
14
放假安排
根据国务院年放假安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现对端午节期间放假作如下安排:6月12日至14日,共计3天。
注意事项
1、注意天气变化,注意防护。
2、注意避开景点游客高峰期。
3、倡导文明游玩,绿色出行。
02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03
端午节的习俗
放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浸龙舟水: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饮食习俗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饮食习俗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这首歌谣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形象地表现出来。
(1)饮雄*、朱砂、蒲酒
蒲酒气味芳香而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朱砂(辰砂)等。这种习俗流传较为广泛。
今天,在广西宾阳,每逢端午时节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其中包括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等,人们买回后将药包浸入酒中后,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以及床下等等,或是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之上,用来驱赶*虫,并祈求小孩一生平安。
(2)吃粽子
众所周知,端午节要吃粽子,对于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源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于汨罗江抱石自沉后,当地居民十分悲痛,知道是屈原贤大夫沉江后,附近的渔民闻讯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为了防止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将一些食物投入江中,希望能转移鱼虾的注意力,到后来逐渐就发展和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品。中国人讲究饮食,在国人巧手经营之下,粽子的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在造型方面,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小宝塔形、枕头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盛产竹子,以竹叶来缚粽。大多采用新鲜竹叶,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习惯用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很大,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主料为糯米,先用苇叶或竹叶(箬叶)包裹,然后用细绳系好,最后进行蒸煮,熟后打开箬叶即可食用。粽子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东西南北差别各异。
(3)吃咸鸡蛋、咸鸭蛋
咸鸭蛋微寒,能滋阴、清肺,还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咸鸭蛋不仅有药效,而且能补充人体因炎热而产生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是一种夏季食补和佐餐佳品。江西南昌地区过端午节时,将鸡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童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河南、浙江等地农村逢端午节则吃大蒜蛋。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有的还加几片艾叶,与烙油馍一起作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认为这种食法可驱除病*,有益健康。
卫生习俗
此类习俗主要以保洁、健身、祛病为主。由于端午时节在古人心目中是*日以及恶日,使得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被一直流传开来,因而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实际上,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们容易患病,也是瘟疫病*的大肆扩散时期,再加夏季是蛇虫繁殖的旺季,由于蛇虫容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1)悬白艾
人们在门头、窗楣上悬挂白艾,使居室内外弥漫着一股药香味。白艾又称五月艾、端阳艾,其性温、味苦。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于门窗,可借助其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
(2)挂菖蒲
在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由于菖蒲叶可长达一尺及数尺,外形如剑,所以民间又称为“菖蒲剑”。菖蒲有香气,根茎可制作香料,还可供药用,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其外用还可治牙痛、齿龈出血等。民间流传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于避邪”之说,另有祛病驱邪、祈求安康之意。
(3)沐兰汤
《大戴礼》记载的从古代沿袭至今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是在端午节洗浴兰汤。在此,“沐兰汤”中所指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微香气,可煎水后用于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艾、蒲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地区则用蒲、凤仙、艾、白玉兰等;而湖南、广西等地则用大风根、艾、柏叶、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风俗至今依然存在,据说可治皮肤病、祛瘟疫、止邪气。
竞技习俗
端午节中的竞技习俗,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而且能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1)划龙舟
即龙舟竞渡。“龙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古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诗句:“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以及“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后来的学者们也认为“飞龙”指龙舟。《湘君》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以此悼念某位历史人物。这即与“*舟”暗合,与出土的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互为印证。
(2)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舟竞渡的活动。划旱船的风俗,大部分流行在中国北方地区。因为北方地区山多水少,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多以“跑旱船”代之,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竹和纸制作成旱船。
(3)斗百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百草”或“斗草”。《刘宾客嘉话》记载:“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也在作品中多有描述。汉代以前没有斗草之戏。关于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其与中医药学有关。远古时期先民生存艰难,生活无趣,闲暇之余多斗虫、斗兽、斗草等自娱。在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医药学形成后,民众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疫,渐渐发展成习俗;民众还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花名,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儿童用叶柄相勾,相互拉拽,断者为输。
(4)跳钟馗
晋代以来,闹钟馗、跳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最早的钟馗画据说是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向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5)赛诗会
每逢端午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尉为风气。”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有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直至今日,秭归人连年在端午节举办端午诗会,吟赋赛诗,纪念屈原。乐平里农民也自发聚集,搭台吟诗,男女老少赶赴赛诗。
(6)赛箭技
这种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盛行,在广大汉族地区也不例外。
祈祷习俗
这类习俗中,有的源于原始信仰,不乏少数的迷信色彩,但有的存在合理性、科学性。大多是祈求平安、健康、幸福。
(1)画额头
端午节时,把雄*涂抹于小孩额头上,据说可以驱避*虫。最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是雄*具有驱*的功效,二是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之意来镇邪。
(2)躲端午
指的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简称“躲午”,也被称为“躲端午”。这恰恰说明五月是整个夏天天气炎热的开端,五*开始活跃起来,魑魅魍魉也会十分猖獗,这些都会给人们特别是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午这一天集中为孩子们消灾防*,因此人们又将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正是由于旧时习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才会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
-END-
伸筋活络丸歌诀
制马川草木当归
川牛炒杜续断香
全蝎联合珍珠草
一天只服一次药
夜间拔风有奇效
三百年历史传承
风湿圣药中杰造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