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奥运课”教育中的运动思维
从本周起,成都市双庆中学将把“奥运课”作为学校德育课程,每天的奥运课跟语文、数学课一样,每节40分钟,主要由老师和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奥运知识和故事,在互动中普及奥运知识,让孩子们了解奥运、支持奥运,再通过学校教育辐射到每个家庭和社区。做出这个安排和决定出自校长沈明德(据4月2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市双庆中学沈校长的眼里,开设“奥运课”是一个创新,堪称大手笔。而我以为,怎么看都有些“运动式”思维的嫌疑,效果难料。“奥运课”教育中的运动思维须警惕。面对多数老师和家长对开设“奥运课”的一片反对声,沈校长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坚称:“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奥运、不关注奥运,将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和尴尬!”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说明,沈校长有权力决定开发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北京奥运是2008年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奥运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通过开设“奥运课”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奥运知识,认识奥运本质,树立奥运观,也是一种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开设“奥运课”确实有必要。我以为,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能不能开设“奥运课”,而是“奥运课”到底如何开设?怎样结合教学实际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保证学生日常学习和奥运学习两不误?即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指导开好“奥运课”教学,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一致,这才是关键的。仔细琢磨起来,沈校长的决定让我多少嗅到了一些“运动式”思维的味道,看到了如今国人早已熟悉的“集中整治”、“专项治理”、“突击执法”、“特别行动”等现象的影子。确实,“离奥运会开幕越来越近了,开设奥运课,普及奥运知识很有必要。”但要求学校每天一返常态,打破正常教学规律,像语文、数学课一样进行“奥运课”教学,却反映出了教学管理中“运动式”思维模式,显现了“眼球效应”,是“规模出效率”的产物,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壮观。尽管这种做法会产生速成效应,出现“大”的效果,但以往的经验表明,旋风式的、激流式的运动过后,必将是“雨过地皮干”的无奈,甚至是两手空空,一头也不得到。奥运会是一座友谊的桥梁,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殿堂,是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奥运会能够把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集中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广泛竞技交流,强调的是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让学生死记硬背几道奥运知识而不晓其本质,只能是一场徒劳。大凡速成的,一般都是短命的。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传承奥运文化,让“和平?友谊?进步”深入人心,决不是靠突击能够铸就的。基础需要一点一滴地打,搞不得花拳秀腿。素质教育,务本求实,必须彻底告别“运动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