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珠江口的横门以西,大片的田野、树林、村庄、池塘,远远近近,疏疏朗朗,一簇簇的荔枝树、蕉树,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如此静谧、清晰。几只躺在树阴下的水牛,偶尔甩动尾巴,驱赶苍蝇。翠鸟尖锐的啼叫,蓦地响起,从远而近,低低地掠过池塘,在叼到一条小鱼后,投入蕉树丛中,水面留下一圈圈的涟漪,令夏日显得更加幽静。天空纤云四卷,烈日高悬。从珠江口吹来的海风,拂过田野,拂过村庄,带来了一阵清凉。这里是中山县南朗镇龙穴头村。
南朗,原名南蓢,原意是指海边的沼泽或滩涂,后来简写为朗,失去了地名的本义。南朗位于石岐东南面,附近有大尖峰、后门山、象棚山、鸡头山,群山并峙;宫花水、榕树环、石盆溪、三度溪,诸水迥环。在清同治朝的《香山县志》中,留下了如诗如画的描绘。群山并峙,一山得似一山雄,有的“积石峨峨,甚为崇峻,遥望如金仙耸立于云霄,翘观东海,拱揖朝曦”;有的“尖峰矗立,奔赴而东,如欲逾海而渡然”;有的“山痕如螺黛染点于烟浪中者”;有的“山形如珠”;有的“峰峦层折”。诸水迥环,一水更比一水长,有的“浪花滚雪,势甚漂疾”;有的“涡漩凹似壅,湍急响如雷”;有的“豁然成湖”;有的“湾曲如环”。看尽山川形胜,总是气象万千。
这天,一个老伯骑着单车来到龙穴头村外的沙堤上,把单车靠在树阴下,然后在荒地四处巡看,走走停停,时而蹲下,从地里捡起一些残石碎瓦,吹去尘土,仔细端详;时而把捡到的碎片,装进背包里。偶尔有路过的乡民认识他,远远和他打招呼,老伯也笑着扬手回应。他不是拾荒者,而是一位业余的考古爱好者。
老伯兴冲冲地把捡到的物品,背到孙文中路的中山市博物馆,一进门就嚷嚷:“快来,快来,看我找到了什么?”当工作人员看着老伯把东西一件一件从背包拿出来时,眼睛里闪出奇异的火花,这是非常古老的彩陶和夹砂陶残片,他们几乎一眼就认出来,嘴里惊呼:“是它,没错,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不得了!”仿佛接收到了另一个世界传来的信息,此刻他们的表情是难以形容的,欣喜、惊诧、疑惑、期待,全写在脸上。
老伯把考古人员带到了发现彩陶片的沙堤现场。这里西距石岐22千米,往东再走两千多米,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了。早在年,考古人员曾在附近找到了一些砺石、石锛、石网坠、穿孔砑璋和铸铜石范,当时判断是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年又发现了一些彩陶片,考古人员尝试挖了两条探沟,但收获不多。这次发现的彩陶和夹砂陶片,再度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