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他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佳作。
这首诗虽然描写了春天,却不是欢春,也不是伤春,而是“薄”春。春天虽美,但心情沉重的诗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留恋。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当时已经62岁的诗人,一开口就提到了世态炎凉,这也难怪,这么多年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诗人发出这种悲叹,也是情理之中的。
颔联点出“诗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了一夜的风雨声,清晨隐约听到了叫卖杏花的声音,这让诗人想到了江南湿漉漉、绿幽幽、亮晶晶、香喷喷的春色,浓而又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夜无眠。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写到了诗人的“闲”和“戏”,一个一生戎马,惯游于天南海北,时刻思虑着报国和爱民的人,居然有闲情逸致做这些事情,可见这里是多么让人消沉,临安春色清淡寡味,人情冷漠,世味索薄,壮志更是无从提及,只能在“闲”“戏”中打发时光了。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眼看就要到了,应该早日回家,而不是在这个所谓的“人间天堂”南临安久留。
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是一首情歌。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念。面对寒食春景,他思绪起伏,写了这首摄人心魄的感叹诗。
首联“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一开始出现的便是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奔驰而来,又骤然消逝;一片彩云刚刚出现而又倏忽散去。
第二联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
第三联“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写眼前痛苦的境况,多少日子以来只凭杯酒解闷,由于饮得过量,形容憔悴,心境凄凉。
尾联“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我的心,你知道吗?想寄封信儿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诗人似乎想从悱恻的感伤中挣脱出来,探索寄书的途径,去寻觅失去了的爱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所恋之人的刻骨相思之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是著名的处士诗人,号称“梅妻鹤子”,不喜喧闹繁华的应酬,安于闲适隐逸的生活,此诗亦能体现一二。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特质和韵致,并寄寓了诗人高洁的志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首联写百花凋零的冬日,只有梅花姿态高绝,在小园中花开正艳。“众”与“独”字对出,反衬梅花之峻洁清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颔联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山园小梅图。水边倒映出梅树错落的枝条,水波清浅,梅枝横斜,别有雅趣。月色升起,*昏朦胧的环境里,暗香氤氲,沁人心脾。此联写梅花,既写出了清冷高洁,又写出了馥郁缱绻,极为动人。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梅之清丽引得霜鸟想要偷看,粉蝶几乎销*,可见姿态端妍妩媚。“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人也被梅花吸引,不由吟诗与其相应,无须丝竹酒乐,全然一番自然意趣。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真宗天禧五年(),二十四岁的宋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今湖北安陆),受到知州夏竦的厚待,在席间作此诗。
这是一首咏颂落花的诗,却能脱离感时伤春的俗套写出奉献进取的新意,而被宋人推为落花诗“第一”(贺裳《载酒园诗话》)。
首联选取了花落时的瞬间落笔,着重写落花坠落翻飞的状态,“素”“红”二字又赋予画面以色彩,此情此景前甚至落花也会自我怜惜,立于青楼之上的人更是不忍观望,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芳华逝去的惋惜之情。
颔联将落花做拟人化的描写,着重刻画其内在特征。即使到了凋零的时候,不甘就此香消玉殒的花瓣仍要翩翩起舞,虽然落于泥土之中,却也不失红粉佳人的美貌。诗人借梁元帝徐妃“半面妆”的典故形容落地残花的美丽,构思奇特,悱恻至极,并通过对落花内在品质的描写赞美了一种积极进取和奉献的精神。
颈联至尾联仍是对落花精神的进一步刻画与歌颂,以“沧海客归”“章台人去”比喻落花虽然已经飘落残败,但其对美好的追求却矢志不移。花既经蜂采,已成蜜入房,即使想再招引蝴蝶,也已无可能了,可谓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咏落花,不拘泥于对花朵外形的描摹而重在对落英内在品质的歌颂,不沉溺于英华凋零的感伤而强调积极付出的情怀。全诗以比兴抒情,既是写花,更是写人,赞颂的是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寄*几复
*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一首写给远方朋友的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赞美了朋友的才华,并对朋友迟暮难用的处境表达了深深的惋惜愤懑之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其时*庭坚在山东德州,*几复知四会县(今属广东),两地皆滨海,却南北远隔,朋友天各一方。因不能相见,诗人只有“寄雁传书”,托大雁捎一封信去,没想到却遭到了雁儿的谢绝。这里将大雁拟人化,颇有新意。传说大雁南飞只到衡阳而止,朋友远在广东,连大雁也难以将信送到,诗人思念朋友的深情与南北远隔的无奈更加浓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写当年相聚时的欢乐,下句写分别后的思念之苦。先是用“一杯酒”“桃李”“春风”三个词把阳春的景色描绘出来,营造了一种明媚欢娱的气氛。“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形象则代表了分别之后的失落与相思,前后对比强烈,情景交融。诗人以独特的意向和工整的对仗展现了一派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颈联通过对朋友不善持家而善治病描写*几复的为人和处境。*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四堵墙壁,侧面说明他清正廉洁以及无意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此处的“治病”是指朋友的“医国”之才,是诗人对朋友杰出才干的高度赞美。
尾联以诗人的想象领起,与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描画出*几复公余读书、两鬓白发的形象,加之“猿哭”“瘴溪”等形象的映衬,更是塑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对朋友怀才不遇、徒耗青春的处境,充满了同情与不平。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这首著名的哲理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感悟与认识,成语“雪泥鸿爪”就从此而来。
此诗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颔联又以“泥”“鸿”领起,对“飞鸿踏雪泥”做进一步阐发。诗人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
颈联和尾联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可见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对往事的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突出了山城偏僻的特点,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诗人山居寂寞的情怀。“春风疑不到天涯”更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了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含的生机。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时光流逝,万物更迭,诗人感慨万千。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诗人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名天下的洛阳名花,因此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用遗憾了。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发了诗人脱身朝廷*治旋涡以后在平静生活中的寂寞与无奈。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林碍月生。
《题西溪无相院》又名《华州西溪》,是北宋诗人张先的一首有山水田园风味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空灵、寂静美景的喜爱,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该诗首联从远处大处着笔,展现西溪的独特风貌。秋雨过后,溪水涨满,天光水色,浑然一体,临溪屋宇,平卧水面,明丽清静。颔联笔锋一转,小处着墨,抓住浮萍、草声细微的景物,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以动衬静,进一步写到无相院周围的寂静。颈联“入郭僧寻尘里去”使用反衬的手法,写红尘之远,突出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过桥人似鉴中行”,溪水照彻人影,仿佛也照彻人的内心,几乎达到了心与境皆寂的禅悟境界。尾联照应首句,余味悠然。
张先善于写“影”,人称“张三影”,此诗也体现了他写影的功夫。其中“浮萍破处见山影”属于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巧妙虚写。三处写影,由明到暗,由实到虚,由有相到无相,深得禅宗三昧,仔细品赏,倍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