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此人非官二代,而非富二代,祖上三辈无功名显赫之人,亲族中也无当朝权贵。他在官场上毫无根基可言。
此外,他为人笨拙,不善机变,且土里土气,不像京城里的那些大小官员一样八面玲珑。
用如今的观点来看,曾国藩在官场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充其量只能做一辈子的小科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多无产品”,竟然能在10年时间里7次升迁,连跃10级。
那么,曾国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曾国藩的10年升迁史!
道光二十年(年),散馆考试,曾国藩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自此开始了他的仕途。
道光二十三年(年),曾国藩被升为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七年(年),被升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九年(年),又被升为礼部右侍郎。
我们知道,清朝的官制一共是“九品十八阶”,且每一品级都有正品和从品之分。
曾国藩从翰林院检讨的从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期间跨越了10个等级。
他曾在自己的家书中说道:自己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曾国藩的升迁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而这种升迁速度,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便现在,也是极为罕见的。
要知道,清朝的巡抚,也只不过是正二品,曾国藩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做到一个“省部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无权无势、无后台、无背景的曾国藩,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他高超的自我管理能力。
曾国藩虽然被点了翰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仕途就一路坦荡,从此官运亨通。
相反,这只是一个很低的起点,而且得时刻应对激烈的竞争,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在翰林之中,竞争成功者,名曰“红翰林”,这类人升迁会非常快,入职南书房,成为皇帝的近臣。
竞争失败者,名曰“黑翰林”,极大可能只能待在翰林院,捧着这所谓的“金饭碗”,当一辈子的小科员,或者随便外放一个地方官就了事了。
当然,如果你运气比较好,可能会去到一个“油水”比较丰厚的地方,这样也可以保证你的生活。
但这事儿在清朝后期,基本不太现实,地方上穷得要死,哪里还有什么“油水”可捞?
总之一句话:成功者一飞冲天,失败者步履蹒跚!
那么,翰林官员升官与否,是红是黑,主要靠什么呢?
很简单——靠“考试”!
这种考试跟我们现在的升学考试差不多,只是性质和考试的方法不一样。
高中生考大学叫“高考”,翰林官员考官阶叫作“翰林大考”,每隔几年才举行一次。
不过,与一般考试不同的是,翰林大考具有突然性,考试前不会给出明确的时间通知,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官员们的真实水平。
所以,翰林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准备大考!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
在大考来临之前,翰林官员们一个个过得都非常逍遥自在,用当时北京城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来说就是:“金顶朝珠褂紫貂,群仙终日任逍遥”。
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忽传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就是说当听到要大考的时候,一个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
我们在上文说了,因为大考决定着翰林官员的仕途命运。
而这并不是说你不想升官就行了,考不好的随时都有可能被降级,甚至是罢官回家。
所以,如果翰林官员在这段时期里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努力学习进步的话,那么就算暂时保住官位,最终也会被淘汰掉。
曾国藩刚来北京的时候,有点飘飘然,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整天散漫无恒,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
但在他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迅速提高。在他的日记中,就曾记录了12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第一条: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第二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三条: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第四条: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第五条: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第六条: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第七条: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八条: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第九条: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第十条: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第十一条:作字。饭后作字半个时辰。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的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第十二条: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我们简单将这12条规矩和课程翻译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要早起,每日天不亮就要起床,坚决不赖床;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一天之中最宝贵的时间就是早晨。
如果你早上起得早,那么你就会发现你一天的时间很多,能完成的事情也很多。
但如果一觉睡到中午或下午,那起来后基本就只是吃个饭,然后时间很快就被消磨掉了,能完成的事情非常少。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第二是要静坐,每天静坐四刻,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情牵着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多人几乎没有冷静思考的时候,每天学习、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一有空闲,自然就想着利用各种娱乐活动来放松自己。
即便是躺在床上,也必须是玩手机让自己累了才会睡着,冷静思考的时间根本谈不上。
但这久而久之,就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浮躁状态中,无法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勤于思考,多向自己提问:哪些事情是需要弥补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改进或改正的?哪些事情又是该向别人请教的?
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不断前进,最终走向成功!
第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规定读书页数,一书未完,绝不读下一本。
曾国藩是有名的“书虫”,常常是手不释卷,他吃得了读书的“苦”,自然也能享受读书的“福”。
他的文化修养、待人接物的智慧、格局,跟他爱读书、善读书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读书具有选择性,他尤爱历史古籍,因为他能从里面获得很多有用的治国之道、为人处事之道。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跟他喜欢读书、读史书是分不开的。
但现在却很少有人能坚持阅读,为什么呢?
一来,工作学习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了,一有时间,当然就是娱乐和“享受”生活,哪里还有精力去读书呢?
二来,读书不能立竿见影的让我们看到效果;纵然很多人都说读书有很多好处,但我们读了三四本书还是一样,所以也就无法坚持了。
游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玩?
除了它本身的虚拟刺激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就看到结果,是赢是输,不过是十多分钟的事情。
但看书不是,看书要持续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并不能直接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不过,从长远来看,看书自然比玩游戏要好得多,毕竟里面的知识,哪怕你只能用到一点点,也是好的。
曾国藩提倡读书,而且不读完这一本,绝不读另外一本,这就是让我们要坚定读书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
第四是要谨言,时刻警惕,不要乱说话!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个道理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没有多少。
不会说话的人,就是典型的“低情商”表现,这样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同。
不会说话,除了让别人对你感到厌恶之外,你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曾国藩就特别强调,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言多必有失,一定要学会谨言。
第五是保护身体,节劳、节欲、节饮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无需多说。无论工作多忙、欲望多强、食物多美味,也要学会节制。
不会克制自己的人,最终也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第六是写日记,将每天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时刻反省、总结,使自己得到提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将每天的工作心得,与朋友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读到的好词好句,自己想到的某个点子等等记录下来。
千万不要低估这些日常小记,很可能促使你走向成功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日记。
第七是每个月要写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每天要练半小时的字。
当然,写诗的门槛很高,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绝非易事,但写文章、练字这种事,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写文章可以训练我们的文笔,练字可以提升我们的写字水平,每天规定练习的时间,日积月累,定能看到进步。
如今我们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文字也基本只出现在电子产品上,提笔忘字的情形经常出现,因此练字、写文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应该做的。
第八是夜不出门,天黑以后就不要出去找朋友聊天玩耍了!
晚上跟朋友出去,要么喝酒撸串、要么夜店摇摆,不仅于身不利,于财也不利。
还不如在家多陪陪家人,或者看看书,学一两个技能,然后早睡早起,这样还能提升自己。
当然,也不是说自己要当一个“不入凡尘”的圣人,相反,偶尔的社交是必要的。不然长此以往,就没有朋友叫你出去玩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正确、并结合现实来理解曾国藩的这些话。
当然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不难发现,曾国藩的这12条日课,大多跟翰林大考有关。
比如第11条,就是要求自己每天饭后坚持写半个时辰,因为考试时写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是否能考过。
还有他规定自己要定期写文章、作诗、看书、写日记等,也基本都是为翰林大考做准备。
翰林大考毕竟与一般的科举考试不同,考试的内容不再是八股文,而是考察一个人的学养和见识,所以必须做到知识广博,甚至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正是因为这12条日课,使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也比别人准备得要充分一些。
其实简单来说就九个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当然,曾国藩的这12条日课,其中一些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效仿学习,也未尝不可!
道光二十三年(年),即曾国藩到京城后两年,就赶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
一般的翰林大考,都是每6年左右举行一次,但这一次却只隔了4年。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大考,曾国藩和其他翰林官员一样,也是非常惊恐。
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皇……恐进场难完卷也。”
但无论惊恐与否,翰林大考还是来了,他和其他官员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此次考试选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进行,参加考试的一共有人,其中有3人托病,不敢进入考场。
到了考场之后,有个官员因携带小抄,被赶出了考场,直接交给刑部治罪。
此次考试,气氛非常紧张,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多名官员,全部都是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状态下考完的。
出了考场后,曾国藩将自己的试卷草稿拿给朋友们看,评价一下自己答得怎么样。
这不看还不要紧,一看就出事了,曾国藩在文章中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有一个典故用错了。
曾国藩看后,不禁大惊失色,后悔不已,反复说:“我粗心至此,何以忝厕词垣哉!”
晚上回到家后,曾国藩和妻子欧阳氏默默对坐,期间一句话也没有说。
此时曾国藩的心里,可以说是悔恨难当。
睡觉时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未眠,他在日记中批评自己说:“平日所谓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就是说,平时的修养都不管用了!
三天后,大榜公布,结果却完全出乎曾国藩的意料!
原本以为会名落孙山、卷铺盖走人的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成绩竟然还不错,名列二等第一。
一等有五个人,这也就是说,曾国藩在这一百多人中,排名第六,稳稳的进入前十。
看到这一结果后,曾国藩原本跌宕起伏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那么,他文章中的用典错误,难道主考官和皇上都没有看出来吗?还是他们有意让曾国藩过?
原来,因为曾国藩在考试中状态保持得很好,文章通顺有条理,说理透彻,深受主考官的欣赏。
至于文章中的那个用典错误,则是因为通篇文章流畅有理的缘故,被考官和皇上忽视了。
第二天,道光皇帝亲自召见曾国藩,之后升任他为翰林院侍讲,官阶从原来的从七品,升到了从五品,一下子升了四级。
面对道光皇帝的赏识,曾国藩一方面说自己“以大错谬而忝列高等,抱愧殊极”;另一方面,又不免大喜过望,赶紧给家里写信,汇报这个好消息。
在给家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从前惟陈文肃公(名大受,乾隆朝军机大臣)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读,近来胡云阁先生二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并孙三人而已。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整个清代,湖南省的官员中,通过大考升官的,只有他和乾隆朝的大学士陈大受速度最快。
陈大受是从事编修升为侍读,而他是从检讨升侍讲,升的品级是一样的。
但唯一不同的是,陈大受是考了第一名升的官,而他是考了第六名升的官。
这说明他受到了皇帝“特别”的知遇之恩,相比于陈大受来说,自己确实要厉害一点。
从这封家信中,不难看出曾国藩升官后那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当然了,谁经历这样的升迁,也都会感到十分激动的,毕竟这是可以拿出来“吹一辈子”的!
道光二十七年(年)三月,翰林院又迎来了又一次大考,曾国藩以名列二等第四名的成绩,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这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实职是内阁学士,但是享受“侍郎”的级别待遇。
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一次罕见的跃升,从原来的从四品,一下子提升到二品,从此步入高级京官行列。
面对这样的升迁,曾国藩当然又是大喜过望,在家信中,他这样写道:
“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就是说,他曾国藩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纪录,几年间连升多级,如此顺利,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每个人能能像曾国藩一样,凡事都事先做好准备的话,那么在遇事的时候,就不至于慌张失措,轻轻松松就把问题解决了。
而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得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
曾国藩为什么能“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不正是因为他具有强大而高超的自我管理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