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美食却掌握在自己手中。爱美食、爱探店、爱做早餐的二胎90后宝妈。大家好我是珠珠。
每做一份煲仔饭就有一个小朋友失去生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做煲仔饭的话,最好选用福建的孩子,比较好生养,口感比较好,倘若是三四岁刚出头的话则味道更Q弹……
开玩笑的辣,虽然广东人的餐桌上不乏各种奇奇怪怪的食物,譬如蝎子之类的食品。但煲仔饭的选材和制作并非是老一辈人对外地人开玩笑那般采用小孩的烹制方法。
在广东这里,喜欢将小的东西称为仔,如鸡仔之类,而煲仔饭便是使用小巧的瓦锅,故称其为煲仔饭,并非是江湖上那般吓人。
煲仔饭有三味,米香,腊香,锅香。本质上是米饭和腊肉在火焰的炙烤下,经由砂锅的结构将腊肉的油香,米粒的香醇和火气的结合。
因此,煲仔饭的制作尤为考究砂锅和大米的选择。
好的煲仔饭,尤重米粒,甚至存在着追求米饭口感味道的狂热爱好者存在。所以米饭的选择一直都是大厨们思索地点,广东这里常喜欢油粘米或者是丝苗米,粘度低米粒细长,吸水饱满富有口感,倘若使用圆短的胖米则不能煲出那份粒粒鲜明的质感。
不过即便是同样的油粘米也有新米,陈米之分,如何调制恰当比例做出别致的口感则是每一位美创作者者思索的问题所在。
时至今日,伴随着食材的富集化,以及运输冷藏技术的进步,煲仔饭的配套选材有了个各种各样的搭配。牛肉的细嫩爽滑,螃蟹的鲜爽刺激,乳鸽的细腻口感等等都给了煲仔饭不一样的滋味,使得本就富有层次口感的煲仔饭有了更多的变化。
不过,千变万化终躲不过腊味那份油脂的刺溜,以及肉质的二次变化。腊味煲仔饭仍然是老广们点得最多的味道。
腊肉,腊肠,腊鸭这些干燥下风干的肉干,在热油的噼啪滚烫下清醒过来,然后又摆放在瓦煲浸泡过的米粒上,米香浸透酱料,香味拂过腊肉。而腊肉的油脂则在高温下沁出,渗透入米饭之中,无孔不入,和着酱香,谷香甘香入味,可谓是天作之合。
勺子挖起米堆塞入口中,一口咬下饱满的米粒,酱料和油脂的清香和肉质的厚实都别有一番风味,也无怪乎很多人视之为老广的招牌之一。倘若吃到尽兴,挖到下面的焦米则更有意蕴,脆脆地带着火燎一般的口感,嚼起来卡啪卡啪的非常爽。
而对于老广来说,砂锅的选择尤为慎重,很多时候锅的好坏往往会决定米饭的焦香,肉质的口感。因此一些煲仔饭的老饕常常会选择好的瓦煲。好的瓦煲使用传统工艺,粗陶生胚打制下会留有特殊的透气孔,传热慢保温强,并且在火焰传导过程中能以恰当的频率排出水分,用高温孕养米肉的味道。
也因此,在煲仔饭里瓦煲的味道更好成了美食界的一致判断,不过由于瓦煲的这种透气孔结构导致的脆弱性,往往很容易损坏。所以在老街的煲仔饭制作过程里,瓦煲周围总是圈一圈铁箍的形状,便是为了更好的稳固住瓦煲的结构。不仅于此,瓦煲的购买往往是需要运气的,判断一锅的好坏在于透气孔的多少,但透气孔的多少是天生的且只能做一次才能辨明情况,很难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好的瓦锅不好找。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瓦煲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使用过轴的瓦煲或是瓷煲呢?诚然,瓷煲或者镀膜的锅工艺更好,使用周期长,是家庭的不二选择,但缺少了瓦煲的透气结构,做出来总会少一些味道,所以持续至今仍然有相当老广坚持着买一口瓦煲,只为品味这份美好。
人们便是这样的存在,会为了一道菜口感的些微变化,会为了味道的臻于完美而不惜忍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煲仔饭是一个载体,在其上刻印着老广人的认真和精细。他们愿意为了一道简单的煲仔饭而去寻找一口好瓦煲,愿意选择米的种类一遍遍摸索着比例。
煲仔饭是瓦煲和明火的默契,也是老广人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思索和创新,这是我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