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董朝朝
上集我们讲了板芙的如画风光(详情戳这里查看:板芙记忆(上)-想起,去年,明媚旖旎的夏天),本集想要讲讲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遗珠。
据记载:在年考古时发现,新石器晚期已有人在白坭坑活动,所以在板芙当地,一直有个说法“先有白坭坑,后有香山城”,意思是相较于石岐,板芙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能更为久远。有着这样深远的历史背景,板芙自然是少不了古老的建筑,抽空去寻访那些饱经风霜的岁月遗珠,不啻为一件有意义的事。除却鹿鸣湖内汉明代古沙丘遗址、晚清古窑洞遗址(上集中已经提及),还有一些年代偏近的历史建筑,零零散散分布在板芙各处。
我并没有专门抽时间,只是利用平时午休的时间,断断续续地,也就把这些古旧之地逛了个大半,主要集中在虎爪、白坭坑一带。
一.虎爪村
第一次经过虎爪村,觉得很神奇,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名字特别,另一方面这个牌坊也很特别:它立于两条街汇集之处,且做成了一个反向外延的三脚牌坊,乍一看还真有点四处伸展的张牙舞爪感。▼
关于虎爪村名字的来源,我查了好些资料,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按我自己的理解,难道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及地形似虎爪而得名?
后来我无意中逛到了附近一个叫虎背村的地方,那个名字刻在一块石头上,其后就是一块蜿蜒向上的岩石,活脱脱一具猛虎的背啊......有鉴于此,我就更有理由认为虎爪村的名字也是因形似而得名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测,不能作准......扯远了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虎爪村。
虎爪村是白溪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子并不大,随便逛逛便可将全村概况悉数尽收,所以村中为数不多的几处历史建筑便如鹤立鸡群,显得尤为突兀,轻而易举便可以找到。
虎爪二横巷1号,编号D-BF-12的中山历史建筑。▼
从正面来看,它只是窄窄的一小幢民居,普普通通,不算有特色。然而绕到侧面及身后一看,才猛然发现,原来这是一座碉楼。二楼的雕花煞是好看,只可惜被逸生的细叶榕抢去了一半的风采,再加上后来加装的铁皮棚,尤如一个被生活折磨得狼狈不堪的中年人,全然没有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
而二横巷一号旁边这座碉楼就不同了,编号D-BF-13,同为历史建筑,它的外型是标准的碉楼,远远地,便可以被众人看见,犹如鹤立鸡群。▼
碉楼约三层高,红窗黄墙,底部垒着8层条石,远观起来,外墙和窗户似乎保存得还不错,那些碉花图案虽然简单,但看上去线条流畅落落大方,给人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
但若近前了仔细察看,还是能看出已被风化的墙体和日益腐朽的窗木,毕竟岁月不饶人,再坚固的堡垒它也会走向衰亡。▼
站在楼底仰望,视线正好可以穿过楼顶的射击孔望向蓝天,试想一下,当时站在顶楼的人,通过这个射击孔窥探楼下情况时,那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碉楼一侧有一口老井,井水看起来似乎还算清亮,却已不适合饮用,仅能用于日常洗涤。▼
而这座碉楼的东边,有一座大屋,墙上的灰碉和壁画风格与其类似,甚至可以说更为生动。那些金鱼胖身大眼,栩栩如生,可爱极了。▼
在此栋房屋的正门屋檐下,有一对砖雕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正在仔细辨认砖雕的内容时,一位老伯出来晾衫,问我在看什么,我说阿伯你家砖雕蛮好看的。阿伯一下忆起往事,甚是伤心。他说这砖雕原来很靓的,可是后来却因故被破坏了一部分……真是一件憾事!如我这般路人都觉得可惜,可想而知老伯内心的痛。然而时光不能倒流,还是尽力守护好尚未被破坏的部分吧。▼
在这几座老屋的背后有一个小卖部,前几日我看到还是开着门的,没想到再去时,它已经关张歇业了。▼
放一张三间老屋合拍的画面吧,它们应该一起见证过不少岁月,然而这世事变化无常,谁也不知谁比谁的前路更长远。▼
从碉楼出来,前行不远,眼前的景物和氛围陡然发生了变化:出租屋消失了,场地豁然开朗,一处红砂岩砌筑的建筑赫然显现,四周绿树成荫,安静肃穆......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明代古墓?之前听闻这附近有个明代古墓,我寻思着它可能会在一个很隐蔽的山坡,没想到它居然就藏身于村舍之间。▼
墓前有一石碑,上书“何峻岗墓”,若细细读完,该墓的详细资料便了然于心了。
此墓建于明代,坐西北向东南,该墓依山势呈梯形,分四层建筑,宽16.5米,长28米,面积为平方米。墓冢及外围檐墙均用红砂岩砌筑,每层墓地两侧檐墙角上都饰有石雕麒麟。▼
檐墙之间设有拜台,共四级,拜台中间二层用雕有琴、棋、书、画的石板砌成台基。除第一级有辅助石阶之外,其余均无,阶深较高,成人尚需费些力气才能爬上去,更何况老人和小孩了,所以即便这个墓就建在村子,却几乎没有行人踪迹,幽静肃穆,自成一国。
墓冢正面中部镶嵌高2.05米、宽0.96米的花岗岩墓碑框,内嵌黑麻石墓碑,碑文阴刻“明诰赠特晋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师吏礼兵三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郡庠生峻冈翁何老先生、诰赠夫人晋阶正一品夫人何母刘太君、诰赠夫人晋阶正一品夫人何母罗太君合葬之墓”等字样。
我对古墓并无研究,只是凭直觉觉得这个古墓不同一般,尤其那四周驻守的石麒麟,甚得人喜欢。它们每一只都形态迥异,因为历经多年的风化已经变得凹凸不平,有些甚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洞眼眼,这让它们原本就不算精致的外表显得尤为笨拙,然而这种浑然天成的沧桑感,岂是那些新兴石碉圆滑却缺乏灵魂的假精致可以比拟的呢。面对它们的时候,会令人生出一种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果它们也有生命的话,好想知道这么多年它们都历经了怎样的沧桑?▼
如此有排场的墓地,其主人自然不是一般人。
此墓地所葬之人何峻岗,名述铉,是小榄人,乃大名鼎鼎的“何阁老”何吾驺之父。何吾驺,是明代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代理首辅,也是小榄明清史上唯一官至宰相的大员。何峻岗在生前与其兄述忠、弟述瓒曾名噪一时,并称“香山三何”,但这并不足以令他声名显赫,他能享受这些尊贵待遇,皆因父凭子贵而已,所以有一个争气的儿子,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听村里老人讲,该墓地原来很大,周围这些出租屋以前都是墓道,墓前曾置两排石人石马,后都慢慢都不见了。还有传闻说这墓里有个聚宝铜盆,里面的铜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年前被人盗过,后来荒废还被村民用做养鸡、堆草等用途。那时候暴雨连场,水土流失,墓地曾经部分坍塌,碑也裂开过。年,该墓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后经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出资修缮,才能维持如今的风貌。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何峻岗本是小榄人,财力丰富,家世显赫,最后却在板芙安葬,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来也有风水师专门研究过,得出结论是这一块地,是全板芙乃至整个中山的风水宝地。风水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咱也不懂,也不敢问,信则灵,不信就一笑而过吧。
虎爪村大概就这几处历史建筑,再远一点,就要走到白坭坑去看了。
路上遇到一人家门前有一无患子树,满树果实落了一地却无人问津。我上前捡了一些,旁边的屋主阿姨问我捡来干嘛,我说可以用来洗头呀。阿姨说那我帮你拿个竹竿打多一些下来!这样的热情倒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连声说谢谢不用了。做人呀,可不能太贪心。▼
二.白坭坑
从虎爪村出来,穿过太平环,经北帝庙,鸡颈街,同方学校,再经过一片农田,大约1.5公里的路程,便可通往白坭坑村。
白坭坑比虎爪村要大一些,村子更有年代感。本村共有4座历史建筑,按图索骥,一个一个找将下去,使得这样的村行立刻变得目标分明了起来。
白坭坑一街二横巷8号,编号D-BF-11历史建筑。▼
这是一幢二层高的小楼,乍一看略显普通,待走近了瞧,却有着它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二楼的屋顶装饰以及墙画,一下子就将其与众多类似的老屋区分开来了。▼
这些墙画一共有三幅,虽是彩色画,但也只运用了蓝色、褐色等三四种颜色;左右两边的是椭圆形风景画,似是南国海边的景色,中为长方形,画中有人还有毛驴......▼
白坭坑二街18号碉楼,不可移文物。▼
这是一座四层高碉楼,有着明显而巨大的射击孔,但大部分已经被堵上了。窗户上的灰雕都是些简单的动植物图案,完好度约70%左右。远远望去,风韵犹存,但待近了细细一看,已经是风烛残年,损伤严重了。▼
此碉楼目前已无人居住,内部多为木质结构,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也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白坭坑一街一巷19号,编号D-BF-09历史建筑。它的隔壁正在装修,所以想照个无干扰全貌几乎不可能。▼
这幢楼虽然也只是个简单的碉楼,却能感觉到主人还是花了许多小心思:它的顶楼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格,但从柱子,花纹形状、用色等不少细节处,却又可以看出一丝西洋风,所以推测当初的主人应该是一个相对内敛却又有点小个性的人。▼
因为目前尚有人居住,所以这幢楼算是保存得较好的一处了。
最后还有一处历史建筑:一街二巷14-15号,编号D-BF-10历史建筑,我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我怀疑这幢拆了正在修的工地,就是它,但问了几位建筑工地上的人,他们都表示不清楚。▼
这一片杂乱的工地不久将建起一幢新的小洋房,它的左边就是13号,右边是16号,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它就是14-15号。这么大一片面积的老屋,应该原来的规模不小,只可惜我来晚了,没能看到它原来的样子,一声叹息。
除了以上这些在册的历史建筑之外,白坭坑还有很多充满年代感的场景,比如村中的古樟树,村口的小邮局,长满青苔的水泥地面,偶尔窜出来的老猫......行走其间,行人鲜至,世间仿似只有一个我,独自穿越至另一时空,日子悠闲而绵长。▼
以上照片均为去年所拍,不知今年此处已成何般模样?
除了虎爪和白坭坑,深湾也有几处历史建筑,只可惜因为时间原因,未能前往探访。板芙历史建筑列表大致如下:
有些事物,经历过岁月的打磨,才更动人。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板芙逛逛,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注:以上单纯为自己平时随便逛逛的感受,也没有采访到本地人,无法提供更多关于这些历史建筑的背景与故事,所以是仅限于表象的探访,如果你恰好知道关于它们的故事,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