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会记住花香
——邵伟老师诗歌读后感
文/孙昌国
或许,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是最能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非常注意意境的营造,因为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交融的媒介,也是读者进入想象世界的媒介。诗歌所必须具备的元素是音韵上的美、语言上的美、意境的巧设和情感的抒发,当你反复沉溺在诗中,仔细体味,便可以进入一个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从而获得一种甘之如饴的享受。
读邵伟老师的诗,即是如此!
所谓意随象生、境与意合。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远远超过个别意象之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
邵老师诗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音乐性:“没有留下注释的流水跑远/玉门关外,羌笛便失了水音/一碗蒸发后更醇厚的酒/爱上贴面采摘泪珠的柳枝/患上相思的人/在大如席的雪下/用雪割草装饰青丝/豢养选择荆棘刺死自己/才能歌唱的鸟/选择与雪一起/化成潜行的水……”那道没有留下注释的流水,那枝贴面采摘泪珠的柳枝,那棵凌雪而绽的雪割草,被青丝白发拥围着的是那患上相思的人的梦,那些梦经过了清景流年的辗转,经过了深冬的茫茫雪原,经过了岁月的浸润,变得更加纯粹、柔美。
雪割草
读邵老师的诗歌,很自然的想起来一个词:境由心生。我相信,她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她的内心一定是安静的,因而她所给予我们的也是安静美好的。读着春风化雨般的文字,感受着这一份飞漾在诗歌里的清润。
诗是心底流淌出的盈盈欲滴的感觉,或温柔或凄凉或美丽或伤情,从诗歌的世界里幽幽地走出一颗水质的心灵,雅雅地绽放在我们清宁的世界里。譬如这些缀满了美妙的如同糖果一般的诗行,用她醇厚的底蕴酿造出浓浓的味道,一口一口地,喂养着我们柔软的心,如此,灵魂的窗户开启,而诗,就从那开启的扇里飞出、远行……
“我是你前世绿色的旌旗/用沾水的黄沙打磨你胸口的茧花/当所有的风都瘦成弯月/盛满夜光杯/饮下,抱紧我/放纵烈马
/去蕊心回旋的疆土上/追赶流水……”这一段里,作者用一句“抱紧我,放纵烈马”,告诉读者她心中的愿景,“去蕊心回旋的疆土上/追赶流水”,在那一片大漠孤烟长亭古道里,可以有一片淳朴的净土,种植出一首古典美的诗,在夕阳的余晖里诵读,在那一片永恒的背景里,还可以留下思想的留白,勾勒一幅天然美的画卷……多美多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这样的诗歌,每一个字符都是那么清新而绚丽、都是一道历久弥新的风景,读来朗朗上口,犹如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去涩回甘、唇齿留香。
鉴赏一首诗歌,除了去感受诗歌的意境,还有重要的是品味作者的语言。语言是作者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必须提炼的步骤,同样我们读者在鉴赏时也该如此。因为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这种的语言来自作者的高度浓缩,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发现作者寥寥数句所蕴含的无尽的寓意。无论我们是解读意象还是欣赏意境,都必须对语言的仔细观照和无烦躁的咬嚼。这时你会发现文字的盎然意趣,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的艺术风格和高妙的手法,从而达到审美的情趣,同时也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邵老师的诗歌语言极具生动的美感。读她的诗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闪烁在诗歌中的空旷幽远、情与景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在她的笔下,诗,仿佛成了一种人生的信仰:在世俗之中,又不是世俗的东西;在灵魂之中,语言之外,却又可以用这个诗的语言来表达。风会记住花香,而邵老师的诗,也定会让读者记住,如一弯浅浅的月牙儿,又如一湾淡淡的心河,所有的美尽在诗心中流淌!
作者简介:孙昌国,笔名大木,八零后。济南市莱芜区人,现居淄博市博山区。博山区作协第三届副主席,淄博市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作品十几万字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抗疫诗歌《七律静夜思》由淄博市图书馆收藏,散文合集《散文十二家》(第五辑)由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