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童年的ldquo欢乐颂rdquo
TUhjnbcbe - 2021/1/25 6:15:00

小时候,老家逢年过节总有大戏看,于是每个村里有一两个戏台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街巷干脆就以“戏园路”来命名。

村里的戏台一般都在庙宇的对面,最有名的当数介子推庙和妈祖庙前的戏台。有的戏台是精致的木结构建筑,有的平日只是高于地面一米左右的水泥空地,大戏上演时候,随着戏班子的入驻,村里人会用木桩和大片的红绸布包裹出漂亮的帷幕,然后拉上灯就是灯火通透、五彩斑斓的戏台。

这其实便是很多人童年的“欢乐颂”。

戏台最靠前位置一般会放上十几排的长条木凳子,那是村委会提供的VIP专座供村干部还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坐,至于其他人,大多从家里搬几张小凳子过来坐即可。这时候最幸福的当数住在戏台附近的人家,不出家门在阳台上就可以清楚地看戏,免了早早跑去占位置之苦。

每每到了这个时节,这些人家的阳台必定人头攒动,假如有人认真地计算过阳台每平方米的承重力,想必当年的阳台肯定多次感叹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戏台的两侧延伸出去经常有两排长长的摊位是卖吃的,夏天里有卖西瓜的,红红的大西瓜切成小细片,码得齐齐整整的;还有甘蔗,摊主刀麻利地砍下去,长条甘蔗刷地一分为三,再刷刷挥几刀,皮全干干净净掉框里去了,小孩子们高兴地啃着甘蔗进进出出戏场。

再小一些的摊位便是卖石花冻、仙草蜜、豆花这些汤汤水水的。或者干脆有人抱着一大捆糖葫芦(山楂或者油甘串)沿着场子叫卖。

在冬天里还可以吃到海蛎饼、炸虾饼还有茄子饼、甜糯米稀饭,热腾腾地吃下去,身上即刻暖和起来,精神也抖擞起来了。

那时候的我们这些囡仔,看戏只是副业,吃东西才是主要任务,大人们因为要看戏也格外慷慨地买东西给我们吃,以换得他们能安安静静地看戏。于是,有戏的日子便成了我们的盼头。

那时候的戏主要有两种:潮剧和木偶戏。潮剧以“陈三五娘”、“柴房会”、“钗头凤”为主,老人们闲暇时候哼上几句那是自然的事情。木偶戏的选择面会大些,可以是单纯打斗、嬉闹的武生戏,也可以是有血有肉剧情的感情戏、历史剧。

木偶戏特别讲究看戏的位置,若是去晚了坐在后头,很多时候只能算听戏而不是看戏了,于是就有一些大人偷偷地把小孩托举起来或者坐在肩膀上去看个新鲜。

我曾经坐在外祖父的肩膀上看完了大半部剧,那个下午仿佛觉得自己突然长高了许多,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新鲜世界。

(来自网络)

戏班一般有土生土长的,也有从潮汕一带外聘过来的。村里面的老戏骨聚在一起会办些培训班,召集一些喜欢唱戏的年轻人学戏,有外来戏班时候跟着人家演些配角,慢慢地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戏班,甚至可以去外乡或者干脆杀到潮汕去演出呢。

我有一辍学的小学同学,人长得比同年龄的小孩高又标致,后来听说去了戏班,我还亲眼去后台偷看过她涂了满脸油彩的样子呢,当时好羡慕她扎满五彩橡皮筋的两个粗大假辫子。

戏班里的年轻男女大都比普通的村里同龄人来得活泼开放些,于是就开始有了不少他们的传闻故事,当然主要的还是男女间的那点事。当时很小的我们听到的故事往往都是已经成为现实的细枝末节,比如谁谁在一起Kiss在后台被撞见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姑娘演潮剧“陈三五娘”,演得甚好,入戏太深竟然喜欢上了戏里的搭档,一个已婚男人,还非嫁他不可。后来和那人有了孩子,那人却永远离开了他,她独自一人带大孩子,至今未嫁。

(来自网络)

回到老家,偶尔还会碰到这个当年红极一时的大姑娘,当然现在已经是奶奶级的人物了,皮肤和眉眼犹存当年的风韵。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多年前演过的戏,偌大的戏台,灯火通透,锣鼓喧天,戏在有声有色地演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均为原创,转载请留言获取白名单授权。

苹果喵粉打赏专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的ldquo欢乐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