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退役军人优待证发放在即,五大福利首次向社
TUhjnbcbe - 2021/2/7 11:25:00
对于“文化”,学者们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们所谓“文化”系指“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1]。骆驼是戈壁生态产物,是将戈壁与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戈壁传统牧驼方式是半野生牧驼方式。这一牧驼方式以对戈壁地区生态环境和骆驼习性的深刻了解为基础,以保护戈壁地区脆弱生态系统、保障牧驼业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于不同季节为骆驼提供不同的草场和食物来源为特征,让骆驼在戈壁典型荒漠草场上自由游动觅食的骆驼放养方式。戈壁牧驼文化系指,戈壁牧民在其漫长的牧驼生产、生活历史中,与传统半野生牧驼方式相适应得以形成的,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成果。戈壁牧民在千百年的牧驼生活中积累和概括总结了有关骆驼习性和戈壁地区生态规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戈壁牧驼文化。戈壁牧驼文化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绿色环保的生态文化。戈壁牧驼文化以牧驼经济生产为基础,对戈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1号文件)在其“战略定位”中指出,要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全面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以草原和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戈壁牧驼文化是戈壁牧民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极具生态价值。批判继承戈壁牧驼文化对内蒙古戈壁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骆驼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态价值骆驼对于恶劣的戈壁生态环境有着极好的适应性,同时,作为戈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戈壁生态系统生命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具有重要价值。(一)对戈壁生态的适应性内蒙古西部戈壁地区属典型荒漠草原。这里雨水少,风沙大,十年九旱,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天气,气候不稳定。夏季炎热、干燥、雨水少。秋季,雨水略有增多,风沙稍小,气候凉爽。冬天,降雪少,天气寒冷。动植物生存条件恶劣。骆驼是典型荒漠草原少数经济型动物之一。它体大毛厚、耐饥渴、耐炎热、耐寒冬,可以较好适应戈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1)戈壁地区夏季最高温度可达到49℃,而地面温度则可达到60—65℃。骆驼可耐受戈壁地区较高的气温,其胸部及膝部有角质垫,跪卧时,可用以支撑身体,避免地面温度的影响。戈壁地区夏季日夜温差大,最高可达30℃。上下,骆驼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体温于日间最高可到40.5℃,到夜间则可降到低至35℃,在5.5℃的体温波动下,骆驼的生理功能不会产生任何异象。戈壁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骆驼长有厚厚的绒毛,可抵御戈壁地区冬季的寒冷气候。(2)戈壁地区风沙大,一年中约有一百天是大风、扬沙天气。骆驼长有两排睫毛、耳孔有绒毛,鼻孔能闭合,在眼中进入沙子时能用眼泪将其排出。其视觉和嗅觉敏锐,在强烈的沙尘暴中也不会迷失方向,并在能见度不到十米的沙尘暴中也能找到水源。这些均有助于骆驼适应戈壁的风沙天气。(3)戈壁地区水资源非常稀少。骆驼胃有三室,每一个胃室有20—30个水脬,能一口气喝下升水。骆驼背有肉峰,内蓄脂肪。其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骆驼血液中的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收体内水分。骆驼鼻孔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可分泌液体。当骆驼体内缺水时,鼻内管道会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一层硬皮,用以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水分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以形成对于水分在体内的反复循环被利用。骆驼毛细孔少,汗腺不发达,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体内水分丢失。这些生理结构与特征,使骆驼极耐干渴,每饮足1次水,在十五天不饮水的情况下亦能存活。而且即使在脱水量达体重的25%时,仍无不利影响,并可在饮水后数分钟内恢复体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含碱量高的水源、以及碱性植物所含水分补充体内所需。这些都使骆驼可以较好适应戈壁水源稀缺的自然环境。(4)戈壁地区植物资源稀少,植被主要以粗硬、刺多、含碱量高的梭梭、珍珠草、白刺等灌木为主。这对食草动物的生存带来了较大的限制。骆驼上唇分裂,便于以带刺的灌木枝叶和干草为食,同时,具有较好的消化功能,能以粗糙且含碱量高的植物枝干为生。在夏、秋两季食物丰富时,骆驼可将营养和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驼峰内。而当春冬两季生存条件恶劣时,则可利用这一储备,将其转化为营养和能量以供生存所需。(二)骆驼对于维持和保护戈壁生态的作用骆驼在对戈壁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同时,对戈壁生态系统的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梭梭和珍珠草是戈壁地区的重要植被。这类灌木的死亡会对戈壁生态系统的维持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骆驼与梭梭、珍珠草等灌木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首先,骆驼对梭梭的修剪性食法,可以减少梭梭的枝杈,进而减少梭梭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在戈壁梭梭林大面积生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骆驼所进行的修剪性觅食,就会导致梭梭因缺乏水和营养而大面积死亡。其次,珍珠草生长于水资源稀缺的戈壁干旱地区,枝叶含碱量大。在生长过程中,其旧枝叶会逐渐干枯死亡,进而影响其萌枝的生长,最终导致整株植物个体的死亡。骆驼的修剪性觅食,可解决关乎珍珠草生长的上述难题。骆驼可通过采食珍珠草干枯的枝杈,促进珍珠草新萌枝的生长,从而起到保障其生长的作用。珍珠草是骆驼的主要食物,而在戈壁生态系统中只有骆驼才能够长时间、大面积地采食珍珠草。可见,骆驼对珍珠草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骆驼还会采食典型荒漠草原上的陈年干草,有助于其植被更新。(2)骆驼在对梭梭和珍珠草的生长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同时,对寄生于上述灌木的寄生物种也具有积极作用。苁蓉和锁阳是戈壁地区的重要经济物种。苁蓉只能寄生于梭梭根下生长,而珍珠草则是锁阳的宿主之一。前已述及,骆驼对梭梭和珍珠草的生长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由此可见,骆驼对苁蓉和锁阳生长的积极作用。(3)骆驼对鼠害有着一定的限制。骆驼的体型庞大,脚掌厚大,在觅食时可踩踏位于灌木周围的啮齿类动物的洞穴,使其崩塌,进而可起到减少鼠害的作用。这对戈壁地区植被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4)有利于植物的繁衍。骆驼在觅食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戈壁野生植物的繁殖:①可以用身体上的绒毛携带植物的花粉和种子,以利于花粉和种子的传播。②可以用其厚大的脚掌将植物种子踩入土壤中,有利于植物的繁殖。③可在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将食入的植物种子通过粪便排出。这不仅可起到传播植物种子的作用,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养分。值得指出的是,骆驼的放牧半径较大,为获取维持生存所需营养,每天须走二十至三十公里的路程。可见,较之其他动物,骆驼更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此外,骆驼每天约采食25㎏—30㎏植物。达到这一采食量后,骆驼便会停止采食。而在采食过程中,骆驼不会把植物连根拔起,也不会像山羊和绵羊一样,将整棵灌木的所有茎叶、干枝条采食干净。骆驼的这些习性,对于植被稀少的戈壁干旱地区的生态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二、戈壁牧驼文化的生态价值骆驼是戈壁牧民最为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牧驼为戈壁牧民提供了生活所需。骆驼又是戈壁牧民与戈壁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中介,是戈壁牧民的主要劳动资料。戈壁牧民爱护骆驼保护骆驼,以及骆驼所生存的戈壁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戈壁牧驼文化。戈壁牧驼文化是以传统半野生牧驼方式为基础得以形成的传统文化。其生态价值不仅表现在半野生牧驼方式之中,也体现在其生态理念之中。在戈壁牧民的传统文化中,牧民们非常注重人与戈壁自然和谐、人与家畜和谐、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而其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是以对大自然的崇敬为基础的。这种对于自然的崇敬不仅表现在蒙古族本土的萨满教中,也表现在作为外来文化的藏传佛教之中。以崇敬自然的宗教信仰为指导,牧民们在戈壁牧驼生活中,遵守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他们爱护戈壁的一草一木,在捡拾柴禾时,不损害正在生长着的植物,只捡拾其枯死的枝干,不攀爬和砍伐孤树等等。同样,这一理念也被深深地根植于传统牧驼文化之中,为戈壁牧驼文化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其主导思想。戈壁牧驼文化采取半野生牧驼方式。这一牧驼方式是与戈壁典型荒漠草场植被稀疏、以灌木为主、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再恢复难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而得以形成的。它对戈壁地区的生态系统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做法包括:①春季,戈壁地区气候不稳定,是骆驼生存最为艰难的季节。这时放养骆驼的主要任务是护膘。半野生牧驼方式多选择有灌木群的地方放养骆驼,令其采食。这可令骆驼安然度过生存条件恶劣的春季。同时,骆驼的修剪性觅食可以促进灌木在以后的生长。而骆驼在采食过程中,于灌木周围排泄的粪便,则会为灌木提供充足的养分。此外,这样做还可以保护发芽后尚未长高的草类植物,使其获得较好的生长。②夏季,是骆驼抓水膘的季节。半野生牧驼方式多选择陈年干草较多的草场,放养骆驼,令其吃干草,尝绿草。这不仅可以保证骆驼生长所需,还可以清除草场上的陈年干草,有助于典型荒漠草原植被的更新。③秋季是骆驼抓油膘的季节,而戈壁典型荒漠草原植被也得到了较好的生长。这时,半野生牧驼方式一般选择凉爽的盆地和泥泞的地方令骆驼自由采食。④冬季是骆驼定膘的季节。半野生牧驼方式一般将骆驼集中在冬营地进行放养。放养过程中在保证骆驼拥有充足的饮用水的同时,用秋季所储备的芦苇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补饲。在生态系统维持和保护方面,秋季收割芦苇可有利于其在来年的生长,而为骆驼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则防止骆驼食用灌木周围的积雪,为灌木在来年春天的生长保留一定的水源。于不同季节为骆驼提供不同的草场和食物来源是半野生牧驼方式的重要特征。即使年景再好,传统半野生牧驼方式也会在季节变化中调节骆驼的牧场,以使其充分利用戈壁植物资源。这不仅可戈壁典型荒漠草原牧场的生态压力得到缓解,防止其植被失衡,而且可以利用不同种类灌木、草场与骆驼的协同进化关系,使戈壁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维持与保护。结束语戈壁生态牧驼文化是戈壁牧民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具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如,骆驼曾是戈壁牧民最为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其肉、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驼绒则保暖性强,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再如,赛驼运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寓竞技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极具民族风情等等。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生态压力的加剧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戈壁牧驼文化正在遭遇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呈现出不断边缘化的趋势。所谓“生态文化”是指“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2]戈壁牧驼文化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虽然,研究者曾对“把骆驼作为西北草原和荒漠区最适合发展的家畜的观点”[3]、[4]、[5]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但骆驼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态价值、以及戈壁传统牧驼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如何批判继承传统牧驼文化已经成为在戈壁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13页。[2]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年10页。[3]白图格吉扎布.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J].植物生态学报..26(6)-[4]白永飞.“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文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J].植物生态学报..26(6)-[5]李青丰.由“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文以及对其“某些观点值得商榷”—文引发的一些思考[J].植物生态学报,.27(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退役军人优待证发放在即,五大福利首次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