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俗话说"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狂欢之节,故又称"灯节"。
01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猜灯谜也源于民间传说,说是一位势利的财主,侮辱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书生一怒之下在元宵节以诙谐的灯谜巧妙地痛骂了财主,后来就演化成了元宵节猜灯谜了。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02
送花灯
元宵节期间,除了观赏灯会,各地民间还盛行送花灯的习俗。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宵节给新嫁女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于正月初十送一盏"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第二年则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女儿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如未生育,则送"橘子灯"。在福州方言中,橘与"急"谐音,意为催促生育。泉州等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莲花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灯内点有蜡烛,花灯失火,通常视为喜事,叫作"出丁"。
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03
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迎之祭之。
据载,古时迎紫姑的仪式十分隆重。彼时,人们用稻草、布条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摆供祭奠。妇女们更是站在紫姑像前,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般说体己话,或安慰于她,或向她倾诉委屈。
04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习俗。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开始元商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全国各地的饮食风俗大不相同,元育的制作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商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05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06
舞狮子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07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公供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08
走百病
中国古代一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等,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在正月十五这天结伴相携,越走水桥,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驱病除灾。其时,走在最前面的妇女举香开道,其他人紧随其后,依次过桥,谓之"度厄"。
据说,这样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之"宜男",说是这样可以多生男孩。
09
逐鼠
中国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本来,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但又担忧老鼠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讨好它。
10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双节。唐玄宗(公元--)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
11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用以祭祀门神,保佑平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