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干姜
Ganjiang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干燥根茎。
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产地: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相关名字:
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性状鉴别:
植物姜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干姜片: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色或浅*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主治病证:
1.腹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多与*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可与*芩、*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芩*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
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临床研究:干姜、*芩、*连、白晒参按等量比例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止泻时间在1~2天,(实用医学杂志);
干姜3~9g,蒲公英25~30g,延胡索10~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胃炎例,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
用20%干姜酊30ml,干姜粉5g,氯化钠0.5g,甘油30ml,香精3滴,加水至ml,摇匀,局部涂药治疗手足皲裂70例,总有效率为88.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干姜粉1g,口服,预防晕船有良效(中华航海医学杂志)。另有用干姜治疗急性肠梗阻、褥疮、肛裂等。
干姜vs炮姜以下品种在功效上有所差异,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止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因其温散多于温补,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效果更佳。
炮姜干姜的炒制品,辛散作用大减,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温补多于温散,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
附:生姜
辛,微温,无*,散而不守。能止呕吐,祛痰下气,开胃止痛,为呕家圣药,并有发散风寒,防治感冒之功效。干姜守而不散,治肺寒咳嗽,脾虚胀满,腹痛等。对冷痢诸证亦有佳效。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川乌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附子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珍珠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