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1人参
TUhjnbcbe - 2021/11/10 19:53: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故事从今天开始进入第六册……

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脾虚腹泻理中汤

《医学启源》曰,人参治脾胃阳气不足。

一患者,常年在冰库里工作,经常不明原因腹泻。平时即使不腹泻,大便也很难成形,严重时大便稀溏,一日八九次,不思饮食,有一年多了。医生见他舌苔*色厚腻,便以为是湿热为患,便给他用了葛根芩连汤、香连丸之类的药,吃了都很少有效。而且腹部还老是胀满。

老爷爷看他脸色苍白,精神疲乏,脉象濡弱,便说,指月啊,这个还不能攻,要靠补。

小指月说,爷爷,这舌头都有一层*色厚腻,为何要用补呢?

老爷爷笑笑说,这层垢腻,只是假象,是病人中土阳虚,水湿不化之象,而非湿热也。你再看他脉象濡弱,完全没有一股热象,尺脉偏迟,面色又晄白,明显属于阳虚湿泄无疑。

小指月说,那他腹部胀满呢?

老爷爷说,这腹部胀满,他不是拒按,故非实邪,反而是喜按,可见属于虚胀。再加上久病多虚,屡治不愈,元气不足,适用理中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重用人参0克,能大补肺脾之气,而且人参又是久病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这样病人连服五剂,大便成形,不再泄泻,再付十剂,巩固疗效,精神振作,食欲大振。

老爷爷说,以后你要么换个工作,要么在冰库工作时,要做好防寒措施,手脚不要受冷。稍微觉得腹中冷痛时,就买理中丸来强壮脾阳。

这病人说,为什么呢?

老爷爷说,脾主四肢,又主大腹,四肢受凉,必然寒气循经传导入大腹,导致消化不良,故而大便稀溏,精神不振,所以不受凉就是保卫脾胃方。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钟明远经验人参一味治腹泻伤阳谢某,男,6个月。患儿腹泻多日,泻下水样便,当地乡医给予输液,肌注抗生素,服止泻药等中西药并进而罔效。家人惶急,遂邀钟师往诊。症见患儿神情淡漠,睡中露睛,四肢发凉,腹壁起皱而无弹力,身有微汗,息微音低,口唇淡白无华。钟师仔细辨证,认为患儿脾胃素虚,加之腹泻多日,所见一派泻利过损脾阳之候,症情险急。即投予:石柱人参3g(切开,米炒),嘱炖汁少少与之灌服。药后小儿安睡至当晚子时,即能醒目思乳,腹泻亦止。翌晨,患儿精神大振,想吃羹汤。复以参苓白术散加白豆蔻1粒,藿香g,水煎服,连投剂,调理而愈。

独参汤,救汗脱

《本草新编》记载,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曳,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遽散而死矣。

有个小孩子感冒过后体虚,又吃了生冷之品,导致腹泻,虽然泄泻停止,但人手足发冷,面色苍白,汗出如雨,神昏欲睡,这时该怎么办呢?

老爷爷说,救急,首先要明白是脱证,还是闭证,如果是闭证就要开窍醒神,用麝香、冰片之品,如果是脱证就要急救回阳用人参、附子之药。

小指月仔细摸小孩子的脉象,非常微细,明显气力不续,显然是个脱证,津随阳脱,故汗泄不已。

老爷爷迅速给这孩子用上独参汤,用上好的野山参,如果没有野山参,可以用红参。这参汤灌下去,孩子慢慢就精神振作过来,精神一振作,汗出淋漓就消失了。随后一山药粥养脾胃而愈。

小指月说,爷爷,大汗淋漓,为什么用人参?

老爷爷说,有形的津血不能速生,无形的阳气应当急固。人参大补元气,气能摄血,也能摄津液,只要元气一回,津血自固。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难怪《药性歌括四百味》讲,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方正浩经验阳虚气脱案一男婴,3个月半。患婴因发热、鼻塞、偶咳1天,医院诊治,诊为“感冒”,治以西药,热退后回家。至晚10时许,发热又起,肌热灼手、烦躁不安,其家长给服“泰诺林滴剂”约1.ml,半小时后,小儿汗出淋漓,肌肤青冷,神靡目闭。适逢笔者在此邻家做客,因夜深途难而邀视。诊之:汗出如水,渗透夹衣,面唇苍白,精神萎靡,双目紧闭,声音低怯,呼吸气微,四肢青冷,舌淡,脉虚弱。此乃徐灵胎所谓:“汗大出之后,卫气尽泄,必阳衰而畏寒。”属津伤阳虚气脱证也。至于亡阳未剧,尤可挽回。急治补气回阳,固脱生津。陆渊雷云:“回其阳则津自生。”却身在他处,用药何如?幸哉,适病家有高丽参,令取约5g,煎汁频服,服尽顷刻,汗出渐止,面唇转红,体温肢暖,神安入睡,已度危境矣。

人参大补元气

有个患者,腹部长一个瘤,要做手术,术前他有些害怕,既担心流血过多,又忧虑手术痛苦。

老爷爷笑笑说,手术时有营养供给,又有麻醉,你这些担忧都没必要。

病人又问,我看很多做完手术的人,都体虚无力,你看有没有好预防的中药?

老爷爷说,这样吧,你在动手术前,每天用人参粉1克,配合三七粉克,开水送服,连服3日,如果手术期间不能进水,你可以用口含参片,这样津液滋润也不觉得渴。

这样病人就按老爷爷所说的去做,不仅在手术期间能减少出血,而且术后康复也快。因为人参能大补元气,三七可活血化瘀,元气足则有力经受痛苦,气血活则瘀滞容易排去。这样推陈出新,身体当然恢复快。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丰明德经验人参促进胎儿分娩民间习用于老人肾亏,膀胱不约,夜间尿频,在晚间口含人参一片,又常见富户人家嫁女时,因路途遥远,乘轿小解不便。口含人参,即无便意。再如孕妇在临产前以白糖煎点参水饮之或口噙饮片,能增强孕妇体力,以促进胎儿分娩。足证其大元气之功的一斑。

魏承宗经验独参汤催生旷某,临盆日,接生员报告曰:儿生不下,打针服药不应,儿头已抵玉门,子宫开口约四指。诊之,脉弱无力,面白形衰,语言低细。病者自诉,气常下陷,倦怠异常,头晕不能动摇,动则欲倒。证属气虚至极,乃嘱服独参汤,一次30克,先后进服90克而获平产。若家贫无力具参,可仿高鼓峰法,每用*参、*芪各3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冬月加肉桂10克以温之,屡试有验。

怪病治心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有个病人,晚上不敢睡觉,一闭上眼睛,就有很多幻觉,各类*怪纷纷扑过来,好像自己要被吞噬掉一样,说出来,没人信他,医生都说他精神出了问题。

老爷爷说,有果必有因,病人一般不会凭空打妄语。

小指月切他脉象迟缓无神,摸他手又是凉的,老爷爷又问他,你住在哪里呢?

这病人说,我住在一间地下室。

老爷爷说,为什么要住地下室。

这病人说,租那里的房子便宜。

爷爷说,不要省钱省出病来,你身体心脏阳气不够,不应该住阴暗潮湿的地方。你换个楼层高一点地方治,阳气足,这病好得快。

病人确实被疾病折腾得精神不振,没法安睡,马上听从老爷爷建议,找了个五楼来住。老爷爷又叫他用红参打粉冲服,每次3克,这样既节省药材,也能提高疗效。

结果病人自从服食红参粉后,再也没有出现幻觉,梦过恶*,而且睡眠质量提高,白天更有劲干活。

小指月说,这人参能安精神定*魄啊。

老爷爷说,但前提是病人脉力不够,心脏阳气亏虚。同时人的住房环境也很重要,你如果住在闹市,就很容易梦到打闹,住在地下室,潮湿阴暗,就容易梦到恶*。这都是心主神志功能失调,所以怪病要调心。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石恩骏经验曾治一严重失眠者,彻夜不眠,1周有余,心烦极,时有幻觉出现,疑有精神病,然安眠药也无效。脉细数弦涩,舌暗红少苔。用上好朝鲜人参15g,浓煎服下,即得熟睡10余小时。后每天均用人参煎汤代茶饮,1周后失眠症状完全消失,精神情绪正常。人参安精神,定*魄之功用有见于此。余治疗癫痫,每用人参加人消痰,定惊,清肝,熄风,化瘀方中。认为此疾顽劣频发,必伤五脏正气,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正宜于此。

子宫脱垂,红参提回

有个老妇人,因为一次摔伤大出血后,虽然血止,不久却得了子宫脱垂,整个人乏力倦怠,站着都觉得要掉到地下。

小指月摸起双脉虚陷,便说,爷爷,这个我会治,用补中益气汤。

这老妇人说,大夫,我都吃了十多剂的补中益气汤了。

老爷爷看了下她的药单子,只见上面用的是*参,便笑笑说,补中益气汤没错,还要外加红参0克炖水。这样升提中气,巩固元气并举,才能把脱垂的子宫提回。

果然这老妇人在用红参炖水和补中益气汤一起喝时,马上效果就出来了,人好像一下子精神振作,言语有力,五剂药后,子宫不再脱垂。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贺骥侪经验独参汤治子脏脱出微县县令夫人身体羸瘦,下焦素虚,怀妊十月分娩一男婴,患者气喘嘘嘘,面色晄白,大汗不止,血流如注,子脏脱出产门,急请贺氏诊治,立即用香油倒入铜盘,将子脏托住,用好醋半斤,火烧秤砣,焠醋使产妇闻之,急取上等高丽参一两浓煎频服,个时辰内脏渐渐上提而愈,后拟人参养荣汤以调理善后。此例产妇平素身体羸瘦,气血不足,下焦素虚,又值分娩,中气因而下陷,以致子脏脱出。用香油使其子脏滑润回收,拟独参汤补益升提,以铁器焠醋开窍止血,后用人参养荣汤扶正以收功。

助元气,推动水气

有一高年老人,因为秋风起,忘了添衣加被,第二天冻醒,小便就排不出来。

老爷爷一摸他脉象浮紧,又问他有没有汗出来啊?

这病人摇摇头。

随后老先生便用麻*、杏仁、甘草加人参,一剂微汗尿出而愈。

小指月疑惑地问,爷爷,你这里头没有专门治癃闭利尿之品,何以能通其小便。

老爷爷说,大凡发表之药,中空者,多能利小便,如麻*。而利小便之药中空者,亦多能发表,如芦根、白茅根。而病人汗尿俱不出,脉浮紧,为膀胱肌表为寒邪所闭,所以用麻*、杏仁打开肺盖,通透膀胱肌表之气。

小指月说,为什么加人参呢?

老爷爷说,高年老人,脉象沉取不足者,乃元气不够。元气不够,水液自然潴留排不顺畅,加人参可以助元气以推动水气。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廖家兴经验人参麻*通癃闭王琦(胥山老人)在张隐庵(志聪)《侣山堂类辨》跋云,“张隐庵治粮道某患癃闭,诸医罔效,张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艾卢晋公(复)治粮道某溺闭甚亟,诸医束手,卢以人参、麻*各一两投之,不逾时而溺。”

卢、张同为清朝康熙时武林人,故事又同一粮道(粮官),均用升补而效。是否传闻溢美,卢、张分得其功?然而升补治疗溺闭,可为法外之法。特别是人参、麻*配伍尤为得宜。余常则于化石通淋药中加入麻*一味,舒张平滑肌,扩张输尿管,利尿解痉,用治尿路结石,每获良效。治结石余还喜加入木贼草30g至40g,体会到木贼草既有明目退翳之功,也有溶解结石之效。麻*扩张输尿管,利尿有利于结石排出,木贼草功能溶解结石,二者配伍,相得益彰。

误服人参流鼻血

古人云,人参虽补,妄投则可杀人;大*虽泻,巧用则可起死回生。

有个老人,早晨出去晨练,经常觉得气力不足,跟不上大伙儿,练太极稍微动作久一点,就气喘吁吁。

孝顺的儿女特备从韩国给他带回来上好的高丽参,想让老头子补补身体。老头子当天晚上吃,第二天去晨练,发现头晕脑胀,鼻血忍不住地往下流,差点晕过去。在众人的搀扶下,赶紧来到竹篱茅舍。

老爷爷一摸他脉象,便说,这么大火气从哪里来的呢?

老人家说,不瞒您说,我昨天吃了点高丽参。

老爷爷说,难怪了,气有余便是火,火逆炎上,鼻衄出血。是谁叫你吃的呢?

老人家说,我儿女从外国带回来的。

老爷爷说,药物不是食物,必须经医生指导才可以用,无知的爱等于伤害,别以为一片孝心就能治病,要理性,你身体本身就气血上冲,脉势上越,这人参上去不就冲得更厉害,鼻子出血算是好的了,如果眼睛出血,那就看不见东西,脑子出血就会中风偏瘫。

老人家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帝内经》曰,益者损之。随后老爷爷给他包几片大*回去泡水,把上冲的脉势降下去,这样脑子才不胀,鼻子也不出血了。

小指月说,爷爷,我总算体会到人参杀人无罪,大*救人无功这句俗话了。

老爷爷说,不单老年人,青壮年更要注意,不要轻易服用人参。青壮年虚损患者,用后健康恢复亦快。但健康之青壮年人做补益剂用后,部分人出现胸脘满闷、烦躁不安的症状。另一部分人显得精力饱满过剩,但~3年后很快出现早期衰老,不可不慎。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吕广振经验人参服之不当,会造成各种恶果,如清代《余听鸿医案》中报道5例服人参受害的病人:其中1例用两(60g)人参同鸭子煮食,服后当夜目盲,经治月余始愈;例服人参后发现痴呆;例因患疟疾,久病后体虚,服人参后,当夜皆亡。再如我目睹一农妇,年50余岁,春季服自泡的人参鹿茸酒,服后尿血,经治年余始愈。还有一人春季服人参酒喝,几日后,鼻子出血,口渴索饮。经服养阴增液药后始渐愈。

人参治暴盲

一产妇,哺乳期间,在家里带袜子,闲着没事,天天看手机。娃子半夜醒来喝奶,喝完奶后,这妇人没事也在看小说,这样三个月后,她渐渐觉得眼里不支,看东西有些模糊,突然有一天,看着手机的时候,眼睛一下子全花了,家里人没有不担惊害怕,送往眼科检查,眼睛有没有实质性的病变,连忙找中医看看。

像这些现代检查查无原因的疾病,大家习惯性地想起中医。

老爷爷看了后说,生病起于过用,如果你透支了眼目就容易眼花,透支了大脑就容易退化,透支了心理就容易心肌劳损,凡事有个度,本身你就生完孩子,应该安心调养身子,慢慢康复,你却天天盯着手机,这样气血都从这里暗耗出去了。耗光了,就像油尽灯枯一样,自然不明亮。

家里人才知道原来一个小小的,令人可以忽略的生活习惯,却可以带来可怕的疾病。

老爷爷说,这个以前见多了,有些妇人生完娃子,天天看电视,看到眼睛都看不见东西了,严重的治了几年,都很难恢复。

病人这才惊醒,赶忙把手机交给家里人,发誓说,不再迷恋小说了。

小指月说,爷爷,那是不是要用枸杞、菊花来明眼目呢?

老爷爷说,一般的眼目昏花可用,但这种暴盲有属于元气亏虚,劳损久耗所致,如果不是治虚神药人参难以力挽狂澜,拯危于顷刻,救逆于分秒。而且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上还提到,它能安精神明目。

果然病人连续服用三天人参,眼睛渐渐能看到东西了。再注意多休息少用眼,多看大自然绿色植物,少看电视这些辐射,很快视力又恢复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四川中医杂志》记载,李某,女,3岁,患者4天前足月顺产一男婴,天后开始哺乳。今日二目视力急剧下降,明暗不分,视无所见,查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伴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薄,脉搏虚弱,诊断为暴盲。处方:红参5g煎汤频吸,最后嚼食红参,每日1剂,并嘱其加强营养。两剂后,精神好转,自汗减轻,日可见眼前指动,视物不清,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继服4剂,视力基本恢复正常,一周出院,多次随访,病未复发。

人参拾珍

1、王振熹经验实证用补话人参小儿暴泻,久泻,久痢,或温病后期,常并发腹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初参加临床医疗时,对这种腹胀的小儿多用行气降气的方法治疗,有治愈的,也有不愈的,甚至死亡的。为什么病因相同,证候表现相同,而疗效不一样呢?开始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请教一位老师,他建议大凡久病热病后期,正虚腹胀者宜加用人参。因湿热痢疾耗伤气津,湿热未清,正虚邪留引起的虚实夹杂的腹胀,用人参小承气汤加味:红参6~9g,大*9g,厚朴4~6g,甘草、木香各3~6g治疗。所治8例均效,都在~3天告愈。

如一名7个月的男孩周某,患湿热痢疾发热,日解脓血便8~10次,烦躁,经治疗1周后下痢脓血减至日1次,但出现腹胀,日渐明显,神倦嘈睡,四肢软弱无力,中药治疗:红参6g,另炖取60ml,大*、枳实各9g,厚朴5g,木香、甘草各3g,煎取10ml,分6次与红参水兑服,每小时服1次。1剂药服完,矢气频频,腹胀渐消,肠鸣可闻,守方1剂,腹胀消失如常,调理5天,治愈出院。

为何加用人参后疗效更显呢?我认为,泄泻、痢疾、温病后期出现腹胀,不仅是由于伤阴,更重要的是耗气,气不足,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失常,大肠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充斥肠间所致。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虽有行气降浊之功,但气不足,推动之力不足,浊气难于外泄,加用人参大补其虚,扶其正气,一补一行,一升一降,大肠传导得司,浊气得降,腹胀自消,故效果更加显著。

指月按:人体虚后,中气不足,不能运化四维。凡周身推陈出新,全凭人体中焦一股气。气力不足,则升降出入转不起来,气力充足,则圆运动自然周转。所以治疗腹胀,若因为久病或大泻过后体虚,伤及中气的,稍加以人参补益中州,令气机能旁达,此塞因塞用也。故张仲景有个朴姜半草人参汤,专治疗虚人腹胀。

、龚菼经验滥服人参,引动气火曾治一妇人,年70余,躯体魁梧,身着红装,头插鲜花,面红如醉,步履矫健,由十多人前拥后簇而来,步伐雄武,谈话唾沫四溅,声如洪钟。据悉老妇虽已年迈,精神特好,尤其是夜间精神焕发,令全家男女老少轮流陪其娱乐,经常通宵达旦,历已10日。一家人不堪其扰,求治于我。诊其脉四指有余,弦数有力,尤以右尺脉重按更甚。察其舌质红,苔*,且食量惊人,大便秘结,小便赤。病系君相之火上炎,以致心神扰乱,不能安舍。即予龙胆泻肝汤原方,以泻降相火,逐热下行。服1剂后,妇人晚上能睡3小时,连服3剂,可安然入睡。后又出现口舌生疮,遂改用天王补心丹以善其后。盖媪系侨眷,日前由海外寄来数枝高丽人参,每晚取6g炖服,连服7日,以致发生上述各症。

指月按:有力无力分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此医道之宗旨。如若脉象弦数有力,此时若再服用人参,那便如火上浇油,气有余便是火,这样人就会变得兴奋,难以入睡,甚至孔窍流血,而成狂躁。所以速以泄火救急,这样火撤则神清,乃能安眠。故富人条件虽好,也不能滥用补药。一方面是脉药不合,反致偾事,正如前人所说,药能中病,大*为圣剂,药不中病,人参亦鸩*。另一方面若长期依赖补品,也会导致身体自我生化机能减退,就像富家子弟,若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不知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必定会腐败家业,正如人不知运动锻炼,只知凭补药维续气力,必定会日渐萎靡。

3、王修善经验高丽参治痫症一男童十一岁,据云五六岁时患惊风,经治疗得愈,其后每年发病三次,发作时卒然倒地,角弓反张,手足瘛疚,口流涎沫,一会后能苏醒,三伏天也离不了夹衣,稍一疏忽即复发。疾病日久,面*肌瘦,六脉微软。人皆谓羊痫风难治,余教他服真正高丽参一支,重36g。以后身体壮实,再未发作。

指月按:《道德经》曰,难易相成,看似久病难治的顽固痫症,如果方法得当,却如钥匙开锁,轻而易举。癫痫常规大都从怪病多痰论治。但老先生独具慧眼,见其小儿久病多虚,又六脉微软,遂舍病从脉,痰多之人治痰乏效,是因为元气不足,难以推动排出病理产物,故痰积日久不去,这时重补元气,气足自能运行,痰郁消散,如同水足舟动,污浊冲走。所以习医者要不被顽疾遮慧眼,但从脉下定虚实。

4、张伯臾经验老年冠心病多呈慢性病程,急暴之势已减,对其中症情较轻或基本稳定者,张老主张用药宜平宜轻,以散剂收功。常用生晒参1.5g,参三七1.0g,共研末分吞。偏气阳虚者用红参1.5g,参三七1.0g,偏气阴虚者用生晒参1.5g,炙甘草1.5g,酸枣仁1.5g。倘有气逆者加沉香1.0g,仍有隐痛者加乳香1.0g,或血竭1.0g。

指月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人参补虚,三七去瘀,所以这个参七散是很多老慢病体虚有瘀者的保健良方。《得配本草》记载,人参配苏木治血瘀发喘。其实也是用人参补虚,苏木祛瘀。药虽不同,法则如一。

5、《夷坚志》记载,有个三岁幼子,得痰喘病,医不能治,五昼夜不乳食,甚是危急。后得一方子,曰人参胡桃汤。用上品人参寸许,胡桃(核桃)一枚,煎汤,灌进去,马上就不喘了,再服用汤药不久就醒过来,气息平复。可第二天煎药时,家人把胡桃的皮给剥掉,再喝药,居然又喘。才知道病喘胡桃不能去皮,因为人参平喘,带皮胡桃敛肺,然后再用没剥去皮的胡桃,煎汤服又好了。

指月按:有人不信人参能平喘,有试验为证。《图经本草》里头讲,两个人同走,一个人口含人参,一个空口,各走三五里,不含人参的人,必大喘,含人参的人气息自如。可见人参能够使人耐力增强,呼吸深沉有力,甚至改善身体缺氧状况。故而在航天或者高原登山时,有广泛地运用。

6、《医林锥指》曰,有个吐血重症的患者,连续吐血数日,倾碗盈盆,止血药如棕榈炭,大*炭等服之无效,奄奄一息,后医生用人参30克煎汤服之而愈。

《名医类案》记载,一妇人三阴交无故出血如箭射,气息将绝,以手按其窍,缚之以布条,妇人昏仆不止人事,以人参30克煎灌而愈。

指月按:《本草正》中赞叹,人参,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彰之于已决裂之后。可见大出血不是急着补血止血,而是迅速益气固脱,中医认为气能摄血,气就像拦住江河的堤坝一样,能够固摄住血液。

7、《名医类案》记载,一男子五十余岁,伤寒咳嗽后久不愈,咽喉中声音如鼾,用独参汤一服病轻,再服鼾声除,三服咳嗽退,后连续服用人参巩固疗效,不再反复。

指月按:一般外感咳嗽以祛邪为主,而内伤咳嗽以扶正为主。特别是元气素虚之人,得外感疾病,容易缠绵难愈,这时辅助元气,便有助于身体向愈。所以喻嘉言主张用人参来驱邪,他说,若元气素弱之人,气力不足,虽用表散之药,邪气亦驱逐不出去,容易流连,严重的随着元气缩进身体,发热无休无止,所以常常加点人参到解表药去,以助元气,使邪气得药力跟元气一起鼓荡,排泄出去。

精彩文章回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3-*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4-*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1-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1-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1-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1-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1-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1-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1-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1-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1-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1-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1-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1-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1-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1-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1-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1-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1-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1-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1-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1-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6-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7-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8-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9-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0-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1-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3-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4-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5-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6-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7-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8-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9-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0-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1-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苏合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3-菖蒲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1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1
查看完整版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1人参